顾女士被收取高额超时占用费
2024年8月30日,IT之家报道了一起关于新能源车主顾女士的事件。顾女士在上海某酒店的超充站为车辆充电后,因未能及时挪车,继续占用充电车位94分钟,被收取了546.85元的账单,其中充电费为108.45元,另有438.4元为超时占用费。顾女士认为这笔费用不合理,与新能源车企协商无果后,将车企告上法庭,要求退还超时占用费。然而,法院一审驳回了顾女士的全部诉请,顾女士不服,提起上诉。最终,上海一中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法院认为,涉案超时占用费不存在过高情形,无需进行调整。
超时占用费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超时占用费合理性的广泛讨论。目前,许多车企的自建充电桩和第三方充电App纷纷开始收取超时占用费,收费标准在每分钟数角至数元不等,部分品牌不设封顶。记者调查发现,不同充电桩品牌和场所都设置了超时占用费,但收费标准并不统一。例如,特斯拉官网显示,当所在超充站内的空闲车位小于或等于50%时,会产生每分钟3.2元超时占用费;当所在超充站内没有空闲车位时,费用翻倍至每分钟6.4元。理想充电站的收费标准是:充电结束后15分钟内不离开,会收取2元/分钟的超时占用费,单次最高200元。极氪充电站超时30分钟后开始收取每分钟1元的超时占用费,封顶50元。蔚来的部分充电站设置了超时占用费,充电结束15分钟后开始收取0.5元/分钟的超时占用费,50元封顶。
上海市消保委公益律师张玉霞表示,超时占用费的收取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收费标准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并进行显著提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收费过高,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可以予以酌情下调。律师还指出,由于超时占用费的收费标准不统一,车主在使用充电服务前,要主动了解各品牌的收费模式,维护自身权益。
超时占用费的法律依据和争议
从法律角度看,超时占用费具有违约金性质,车企已充分履行了告知义务,且顾女士存在多次超时占用行为且过错明显。法院尊重企业自治管理行为,涉案车企的充电桩用户需求量较大,顾女士超时占用充电桩的行为影响了其他车主的使用,也影响了车企的经济效益。涉案超时占用费是否存在过高情形,这要和车企充电桩被正常使用所得的经济效益相对比。法院认为无需进行调整,因此尊重企业的自治管理行为,驳回了顾女士的诉求。
最后,收费标准未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对充电桩的超时占位费收取制定普遍法规或收费标准,该费用的收取主要依据车主与充电桩运营商之间签订的服务协议。虽然车企难免会存在私自提高超时占用费的情形,但充电桩价格以及超时占用费本身是市场调节价,在车企已尽到明确告知义务的情况下,其收费标准目前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超时占用费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要构建可持续的充电生态,需建立多方共治机制。在立法层面,建议明确超时费上限标准(如不超过当地小时停车费3倍)及豁免情形(如突发疾病、车辆故障等);技术层面可推广“充电结束自动计时提醒+延时锁车功能”,给予车主缓冲期;运营方面,企业应优化信息触达路径,在充电枪插拔环节强制阅读条款,并通过APP推送实时计费预警。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重新定义充电服务价值。深圳等地试点的“充电车位动态定价系统”,根据不同时段需求自动调节费率,高峰时段上浮200%的同时配套提供免费停车券补偿,这种市场化调节手段或将成为平衡效率与公平的新工具。
此次纠纷的判决虽已尘埃落定,但其启示意义深远。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临界点后,充电基础设施的管理智慧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与产业健康发展。唯有通过法律规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协同进化,才能让绿色出行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