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能源局宣布中国建成"每5辆电动车配备2个充电桩"的全球最大充电网络时,这个数字让欧美国家望尘莫及——欧盟的充电桩覆盖率是1:10,美国仅为1:15。但鲜为人知的是,占据市场60%份额的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企业,毛利率普遍低于8%,部分充电桩日均使用率不足15%。这场基建狂飙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困局?
1. “重资产”模式: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极长
充电桩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
设备成本高:一个快充桩(尤其是120KW、180KW甚至更高功率的)本身采购成本就高达数万元。
场地与电力增容成本极高:这是最大的开销。建设充电站需要租用或购买土地,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电力增容。为了满足多个快充桩同时工作的大功率需求,往往需要建设专用的变压器、电缆等配套设施,这笔“基建”费用动辄上百万元,甚至更高。
运营维护成本不菲:包括场地租金、设备维护、网络服务费、人工管理、清洁等持续性的支出。
这些巨大的前期投入,需要靠日后每度电几毛钱的服务费来慢慢回收,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普遍需要5-8年甚至更久。
2. 利用率不足:最致命的“心病”
这是导致亏损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很多充电站看似车流不息,但算总账却发现大部分时间桩是闲置的。
“僵尸桩”与“忙闲不均”:很多早期建设的充电桩因为位置偏僻、功率低、损坏等原因沦为“僵尸桩”,无法产生收益。同时,热门站点(如商圈、高速服务区)在高峰期排长队,而大部分位于郊区、办公区的站点在夜间和工作日则大量空闲。
车主充电习惯:超过80%的车主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他们主要在家或公司进行慢充,公共充电桩只是应急补充。这导致公共充电桩的天然使用频率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行业初期特性:整个市场仍在发展中,电动汽车保有量虽增长快,但尚未达到能让所有充电桩都实现高利用率的临界点。
一个简单的逻辑:一个充电桩一天的成本是固定的(折旧+租金+运维),如果它每天只工作2小时和工作10小时,其单小时成本天差地别。目前行业平均利用率可能低于10%,这是无法盈利的根本。
3. 激烈的“价格战”内卷
市场由几家巨头主导(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云快充等),为了争夺用户、抢占优质点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价格战。
服务费透明且低廉:电费是代收代付,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每度电0.4-0.6元左右的服务费。为了吸引用户,企业经常推出优惠券、折扣套餐,甚至一度将服务费压到0.2元以下,进一步挤压了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跑马圈地”大于“精细化运营”:在过去一段时间,资本更看重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充电桩数量),而非盈利能力。这导致企业更倾向于疯狂建桩,而不是提升单个桩的运营效率。
4. 盈利模式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充电桩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充电服务费。这种单一的收入模式抗风险能力很差。
探索新模式困难:虽然企业都在尝试广告、增值服务、数据变现、光储充一体化等新模式,但这些业务目前贡献的收入占比极小,尚无法成为可靠的第二增长曲线。
5. 技术迭代快带来的沉没成本
充电技术日新月异,从60KW到120KW,再到现在的480KW超充。为了跟上技术潮流,避免被淘汰,企业不得不对旧桩进行升级或替换,这又产生了新的巨额投入,之前的投资可能还没收回就变成了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