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充电桩作为重要配套设施,其建设规模也随之迅猛扩张。截至 2025 年,全国充电桩运营商总量如雨后春笋般激增至 42 万家,相较于过去一年半,新增数量高达 15 万家,这一增长速度令人瞩目。与此同时,充电枪总量突破 1610 万个,县域覆盖率更是达到了 97.08%,看似一片繁荣的行业景象,实则暗潮涌动,一场激烈的生存博弈正在上演。
价格血战:服务费跳水,中小运营商利润濒危
随着运营商数量的急剧增加,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价格战成为不少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手段。服务费作为充电桩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如今已陷入 “低价漩涡”。目前,行业内服务费已普遍跌破 0.25 元 / 度,部分地区甚至更低。在这场价格血战中,中小运营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由于缺乏规模优势,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在低服务费的重压下,约 60% 的中小运营商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逼近归零。以某小型运营商为例,其在运营的 10 个充电桩场站中,平均每个场站投资成本在 50 万元左右,包含设备采购、场地租赁、安装调试等费用。原本依靠 0.3 元 / 度的服务费,在充电桩利用率达到 40% 时,尚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如今服务费降至 0.2 元 / 度,即便充电桩利用率提升至 50%,每月仍面临数万元的亏损,生存处境岌岌可危。
噪音困扰:居民区场站频遭投诉,运营受阻
居民区作为充电桩需求的重要场景之一,本应是运营商布局的重点区域。然而,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问题,却成为了横亘在运营商与居民之间的一道难题。据了解,部分充电桩在充电时会产生高达 75dB 的噪音,这一噪音水平已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由此引发的投诉事件层出不穷。一旦被投诉,场站往往面临整改甚至停运的命运。某位于居民区附近的充电桩场站,自投入运营以来,因噪音问题频繁收到居民投诉。尽管运营商采取了一系列降噪措施,如安装隔音罩、优化充电设备布局等,但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最终,该场站不得不停运整顿,每月损失高达 5 万元以上,包括场地租金、设备闲置成本以及潜在的用户流失等。这不仅给运营商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阻碍了后续业务的拓展。
地理难题:高海拔地区充电桩 “水土不服”,物流成本飙升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充电桩的正常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在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海拔 2000 米以上,充电桩普遍出现降额现象,而当海拔超过 4000 米时,充电桩甚至直接停止工作。以青藏线为例,由于沿线海拔较高,重卡充电面临诸多困难。原本一次充电需要 2 小时的重卡,在青藏线部分地区充电时间延长了 100%,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时效,还大幅增加了物流车队的运营成本。据统计,因充电时间延长导致的时效违约成本,物流车队日均超千元。对于在高海拔地区布局充电桩的运营商而言,除了要应对设备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造和维护,以确保充电桩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运营负担。
突破困局: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但在这片看似危机四伏的市场中,仍有部分运营商积极探索,寻求突破之道。一方面,头部运营商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不断优化运营管理,提升充电桩的利用率。例如,特来电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选址布局充电桩,提高场站的人流量和充电需求匹配度;同时,持续投入研发,提升充电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创新型运营商则另辟蹊径,尝试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他们不再仅仅依赖服务费收入,而是通过与车企、电商平台等合作,开展广告投放、增值服务等业务,增加收入来源。此外,随着车网互动(V2G)技术的逐渐成熟,部分运营商开始布局相关试点项目,探索通过向电网反向送电获取收益的可能性。
然而,要从根本上破解充电桩运营商的生存困局,还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市场监管,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加大对充电桩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运营商向偏远地区和高海拔等特殊地区拓展业务;同时,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峰谷电价政策,为车网互动等新兴业务模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自身则需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充电桩的智能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用户粘性。社会层面也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居民对充电桩噪音等问题的理解和接受度,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
在这场新增 15 万充电桩运营商参与的生存博弈中,只有那些能够在困境中不断创新、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整个充电桩行业,也将在这场博弈中经历洗礼,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