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新赛道 新产业 新未来
首页
关于联盟
联盟简介
联盟百科
联盟领导
联盟章程
联盟职责
联盟架构
联系我们
机构设置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秘书处
新闻动态
联盟动态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联盟通知
联盟公告
生态大会
大会资讯
大会简介
大会百科
大会领导
大会议程
大会进展
大会架构
参会联系
品牌展示
政策法规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
会员动态
联盟入库
品牌入库
产品入库
合作交流
栏目导航
联盟简介
联盟百科
联盟领导
联盟章程
联盟职责
联盟架构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查看详情
政策法规
国家重磅发文,储能赛道彻底爆火
来源:
充电产业网(www.yuntourong.cn)-河南省充电产业联盟
日期:
2025-09-16 14:10:23
点击:
1679
属于:
政策法规
国家重磅发文,储能赛道彻底爆火
转自:企业观察报 2025年09月16日
近日,中国储能产业迎来历史性转折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带动直接投资超2500亿元的目标。这一政策不仅为新型储能行业划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路径,更标志着中国能源转型进入“储能驱动”的新阶段。在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新型储能正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跃升”加速演进。
01
开启“黄金发展期”
根据《行动方案》,2025至2027年将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黄金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将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与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这一目标背后,是新能源装机规模与电力系统调节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时期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然而,随着风光发电占比快速提升,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以2024年为例,全国新能源利用率虽达90%以上,但局部地区在用电高峰时段仍出现弃风弃光现象,暴露出调节能力不足的短板。
《行动方案》提出的1.8亿千瓦装机目标,意味着2025至2027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将超过1亿千瓦,相当于当前规模的近2.5倍。按每千瓦投资成本1200~1500元测算,直接投资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若考虑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国家能源局表示,这一目标在考虑与“十五五”能源规划有效衔接的前提下,统筹了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需求和各类调节性资源规划建设情况。
02
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行动方案》明确“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多元技术协同发展”的路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
截至2024年底,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其技术成熟度高、产业链完善、成本下降快的优势显著。
然而,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满足电力系统对长时储能、安全储能、高效储能的多样化需求,
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创新技术正加速突破。
以液流电池为例,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国能信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
全钒液流储能系统
,具备高安全、长寿命、低衰减三大优势,使用寿命可达20年,深度放电不损坏电池,且无燃烧爆炸风险。该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张毅博表示:“该系统已应用于独立储能电站及新能源配储场景,未来将重点拓展化工园区、港口等高安全性需求领域。”
技术多元化的背后,是政策对创新的大力扶持。《行动方案》提出,将依托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等平台,支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验证,探索多技术混合式储能、长时储能等应用模式。储能行业专家认为,多元技术路线并非替代关系,而是通过优势互补构建“短时+长时”“集中式+分布式”的立体化储能体系,这将是未来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的关键。
03
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
新型储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装机规模上,更在于其对电力系统运行模式的重塑。《行动方案》从电源侧、电网侧到其他应用场景方面,勾勒出储能应用的立体化图景。
在电源侧,储能正成为新能源基地的“标配”。《行动方案》明确提出,
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储能设施
,通过“新能源+储能”联合运行模式,平滑出力曲线、提高可靠出力水平。例如,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的新能源电站将
通过“风光储一体化”模式,实现发电与储能的联合优化调度
。以新疆为例,截至7月底,新疆电网储能电站253座,总装机规模1241万千瓦/4121万千瓦时,平均时长3.3小时,其中独立储能215万千瓦/842万千瓦时、构网型储能222.7万千瓦/860万千瓦时。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充电38.8亿千瓦时,放电32.8亿千瓦时,利用小时数841小时,提升新能源利用率4.6个百分点,有效发挥“促消纳、保供应”作用。
电网侧储能则聚焦关键节点与薄弱环节。
《行动方案》要求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开展独立储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稳定运行支持能力。
例如,江苏已率先探索了光储一体构网型储能技术,用储能电站存储光伏发出的电能,并在需要时替代大电网,独立维持一定区域内供电,区域内光伏就地消纳率从60%提升至90%。如今相关探索已在江苏更多地区复制推广。
在其他应用场景方面,
《行动方案》要求聚焦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商业综合体、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分布式光伏、通信基站等应用场景,积极创新绿电直连、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车网互动等应用模式,进一步发挥系统调节作用。
此外,《行动方案》还鼓励各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储能应用场景。例如,利用AI算法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提升系统效率;在通信基站、分布式光伏等领域试点“储能+需求响应”模式,探索多元化收益渠道。
04
鼓励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
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行动方案》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
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推进具备独立计量、控制等技术条件,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和电力市场注册基本条件,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型储能项目,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有序推动新型储能参与中长期市场。这一政策突破,为储能项目收益模式的多元化开辟了空间。
以国家电网经营区域为例,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国网电力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庆强介绍,国家电网公司率先构建新型储能市场化机制,支撑22省(区)出台市场规则,在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探索容量补偿机制;江苏建立“电能量市场价差+顶峰补贴+辅助服务”综合收益模式;甘肃推行独立储能竞价补偿机制;湖北实施现货市场优先出清机制。2024年,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交易电量达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倍。
辅助服务市场同样是储能价值实现的重要场景。《行动方案》要求有序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研究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逐步扩大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规模。
在价格机制建设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各地要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行动方案》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形成有效的新型储能价格疏导机制和辅助服务政策,逐步构建完善的电能量市场、容量补偿市场和现货市场。”一位储能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
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则为中国储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铺平了道路。《行动方案》提出,支持企业深度参与IEC、ISO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2024年超过20项电化学储能标准发布实施,多项标准立项,覆盖规划设计、接入电网、运行控制、检修试验、后评价等多个环节,中国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05
未来五年复合增长超20%
《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新阶段。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指出,中国新型储能在技术迭代、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产能优化、市场响应、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刚刚过去的8月,国内储能市场招标规模同比增长超500%。据行业机构寻熵研究院统计,2025年8月,国内储能市场共计完成25.8GW/69.4GWh储能系统(GW为功率单位,GWh为容量单位)和含设备的EPC总承包招标工作,同比分别增长522%/517%。
从企业层面看,头部企业已加速布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厂商扩大储能产能;华能、国家电投等发电集团试点“新能源+储能”联合运营;南瑞集团、许继电气等设备商研发智能调控系统。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236.1GW,理想场景下超291GW,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20%。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预测,
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已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随着《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中国储能产业有望在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国际竞争等领域实现全面领跑,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公交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布局公交专用大功率充电设施
首页
|
关于联盟
|
机构设置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生态大会
|
品牌展示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
联盟入库
|
合作交流
联盟信息 / Official Account
联系人:韩先生
电话:13598800577
邮箱:tianxu2000@163.com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绿地之窗尚峰座1112室
官方账号 / Official Account
官方微信
手机预览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充电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8007号-1
技术支持:
迈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