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新赛道 新产业 新未来
首页
关于联盟
联盟简介
联盟百科
联盟领导
联盟章程
联盟职责
联盟架构
联系我们
机构设置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秘书处
新闻动态
联盟动态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联盟通知
联盟公告
生态大会
大会资讯
大会简介
大会百科
大会领导
大会议程
大会进展
大会架构
参会联系
品牌展示
政策法规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
会员动态
联盟入库
品牌入库
产品入库
合作交流
栏目导航
联盟简介
联盟百科
联盟领导
联盟章程
联盟职责
联盟架构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查看详情
政策法规
6大政策!3大成效!国家充换电政策体系与实施成果分析
来源:
充电产业网(www.yuntourong.cn)-河南省充电产业联盟
日期:
2025-06-14 11:33:12
点击:
2045
属于:
政策法规
6大政策!3大成效!国家充换电政策体系与实施成果分析
来源:
充电产业网
2025-06-14 11:33
导读
•
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
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全球最大充换电网络,实现"乡乡全覆盖",换电站突破1400座,氢燃料车成本下降80%,智能驾驶渗透率超57%。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引导企业联合建立充电设施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统一结算;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推动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并统一换电标准,提升换电模式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实施成效进行分析。
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
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
1. 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七个方面二十一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包括完善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推进机制,推进既有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居住社区配建要求,创新居住社区充电服务商业模式。
二是提升城乡地区充换电保障能力。包括建立健全规划工作机制,优化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布局,加强县城、乡镇充电网络布局,加快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有效覆盖,提升单位和园区内部充电保障。
三是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包括推进车网互动技术创新与试点示范,鼓励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加强充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支撑,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
四是加强充电设施运维和网络服务。包括加强充电设备运维与充电秩序维护,提升公共充电网络服务体验。
五是做好配套电网建设与供电服务。包括加强配套电网建设保障,加强配套供电服务和监管。
六是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包括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监管平台体系。
七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包括优化财政支持政策,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2. 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
2023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五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优化完善网络布局。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充电网络和互联互通的城市群都市圈充电网络,加快补齐重点城市之间路网充电基础设施短板。
二是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在既有居住区加快推进固定车位充电基础设施应装尽装,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以城市为单位加快制定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指南。
三是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促进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国际化引领能力。鼓励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监管与运营服务平台,规范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管理。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加快推进快速充换电、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无线充电、光储充协同控制等技术研究,持续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性能。
五是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压紧压实地方政府统筹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主体责任。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
3. 关于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和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涉及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2023年1月30日,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3至2025年。2023年11月14日,八部委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明确以北京、深圳、重庆、成都、郑州、宁波、厦门、济南、石家庄、唐山、柳州、海口、长春、银川、鄂尔多斯等15个城市为试点城市。此次试点将聚焦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领域进行新能源汽车推广,推广数量预计超过60万辆;建设公共充电桩超70万个,换电站超7800座。
2024年8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的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制定完善充换电设施智能化相关技术要求,推动智能有序充电桩建设、替代或改造。推动建设智能有序充电试点社区,建立居住社区智能有序充电管理体系,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个人智能桩接入能力。提升充换电场站互动能力,研究优化报装容量核定方法和并网运行规则,开展智能充换电场站接入容量优化提升试点。
4. 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
2024年4月9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的有关事项包括:总体要求、试点内容和目标、试点县的遴选、奖励标准、资金审核及拨付、组织实施、监督考核和绩效管理,共七个方面。中央财政将安排奖励资金支持试点县开展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试点内容和目标包括:提升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激发试点县及周边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技术新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优化完善充换电设施支持管理政策体系。
▲ 央视报道提及乡村充电桩需求增加
申报试点的主体应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场景丰富、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地方推广应用积极性高、社会资本投资意愿较弱的县(不含市辖区)。2024至2026年,三部门根据地方当前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及未来潜力、地域面积、省内县(县级市)数量、当前财力状况等因素分配省级试点县名额。中央财政对经三部门同意备案且完成任务目标的试点县给予奖励资金支持,每个试点县示范期为3年。奖励标准共分为三个档次。示范期内,每年均达到最高目标的试点县最多可获得4500万元奖励资金。
5. 关于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的相关政策
2020年9月1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示范期暂定为四年。示范内容共四个方面,其中包括完善政策制度环境,加氢站建设运营。
2021年,五部门批复了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等五个城市群,共41个示范城市启动示范工作。近年来,各示范城市相继出台政策加快加氢站建设运营。例如,《重庆市2024年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对纳入全市整体规划并建成运行的加氢站给予补贴。补贴金额按建设实际投资(不含土地成本)的30%计算,单站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广州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20条”政策》中提出,对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及以上的加氢站给予补贴。油(气)氢合建站补贴250万元,其余固定式加氢站补贴200万元;《上海市交通领域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专项工作方案》中提出,2025年底前,对车用加氢站建设给予不超过核定设备购置和安装投资总额30%的补助。其中,具备70MPa加注能力的加氢站可获得适当倾斜支持。此外,各地对符合条件的加氢站按年度销售量或销售价格给予支持。
6. 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
2021年4月和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两次印发通知,分两批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成都、合肥、沧州、芜湖、淄博等1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简称双智试点)试点城市。
要求试点城市以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不同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为目标,坚持需求引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循序建设、车路协同的原则,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同时要求试点城市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2022年以来,北京、广州、深圳等试点城市,纷纷出台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
2022年10月14日,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正式发布,自2023年5月1日起实施。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道路试验条件、试验方法及要求,适用于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M类、N类、O类汽车,其他类型车辆可参照执行。该标准的制定实施,能够保障实际交通环境下行驶安全,大幅避免事故的发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基础设施
建设相关政策的实施成效
1. 我国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充换电服务网络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充换电服务网络,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全国充电联盟统计,充电基础设施整体运行情况,截止2024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81.8万台,同比上升49.1%。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增量对比情况,2024年1至12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2.2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158.2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7,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5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累计数量为1440.0万台,同比上升45.1%。
换电模式被纳入“新基建”范畴,进一步推动了换电站的建设。截至2025年4月,全国换电站的建设数量已达到约1400座。国家政策对换电模式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工信部明确表示将推动换电模式发展,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以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
2. 加氢站建设助推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近年来,在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政策推动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两三年时间内建设了474 座加氢站。五大示范城市群建设加氢站共129座,从加氢站类型、加注压力和加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截至2025年3月,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540座,位居全球第一。
加氢站建设助推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3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2.95万辆,较示范前翻两番,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车辆应用场景覆盖城市公交、通勤客运、城市物流、渣土运输、牵引接驳、矿场运输、市政环卫、出租/网约车等多元化领域。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等五个城市群已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1.6万辆,车辆累计用氢行驶超过5亿公里,实现碳减排超过27万吨。
同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从示范前不到10%增长到超过90%。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从示范前15000元/kW,降低到2500元/kW,下降了80%。燃料电池整车系统功率已从2020年的50kW,普遍增长到了100kW以上。
3. 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在一系列自动驾驶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标准引领下,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我国已建立了多个国家级或地区级和地方级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国家级示范区,以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这些区域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和示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
二是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组合驾驶辅助(L2级)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7.3%;具备自动驾驶功能(L3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小规模进入市场。
三是智能网联汽车在多个场景中实现了示范应用。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等。这些场景的示范应用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也为商业化运营奠定了基础。例如,上海、广州等地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L4及以上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区域和限定场景下的商业化应用。
四是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激光雷达、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技术已实现装车应用,同时部署了超过8000套路侧通信单元(RSU),并完成了7000多公里的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
本文来源
| 乘联分会
上一篇:
济南试点居民充电桩车网互动价格机制改革
下一篇:
河北省衡水市市场监管局桃城区分局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价格收费专项检查
首页
|
关于联盟
|
机构设置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生态大会
|
品牌展示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
联盟入库
|
合作交流
联盟信息 / Official Account
联系人:韩先生
电话:13598800577
邮箱:tianxu2000@163.com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绿地之窗尚峰座1112室
官方账号 / Official Account
官方微信
手机预览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充电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8007号-1
技术支持:
迈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