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剥离传统业务,紧抓行业风口
绿能慧充数字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慧充”),曾用名江泉实业,成立于 1992 年,1999 年于上交所上市。公司原主营业务包括热电业务、铁路专用线运输业务;2021 年江泉实业以 8,300 万元收购绿能慧充100%股权,新增充电、储能、微电网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充电场站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充电平台和能源管理等业务;2022 年以 7,950 万元剥离热电业务实现转型;2024年,公司通过收购中创航空 57%的股权,布局无人机赛道。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10.15亿元,同比+56.05%,实现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19.28%,实现扣非母净利润0.11 亿元,同比+93.61%;2025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1 亿元,同比+31.33%,实现归母净利润-0.07 亿元,同比+7.1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07 亿元,同比+11.18%。复盘历史,公司展现出极强的前瞻性与战略决断力,果断剥离传统业务,布局新能源赛道,实现业务转型升级。
1999-2020 年:1999 年山东江泉实业上市,主营业务包括热电业务、铁路专用线运输业务。2012 年绿能慧充成立,2017 年正式进军新能源行业,推出第一代自主研发一体式直流电产品。2018 年成为西安、厦门等重点城市充电设备市场占有率第一。2019 年推出全国首创基于星环功率分配技术的大功率群充直流充电设备,充电桩覆盖全国 83 个主要城市。
2021-2024 年:2021 年江泉实业收购绿能慧充,两股时间线合并。2022年公司更名为“绿能慧充”,形成“西安+南充”双阵地协同运作的研产销体系。满足新能源市场的高速发展。2024 年发布二代分体式直流充电机,首创多机并联方案,刷新行业新高度。
作为新能源领域转型的先行者,绿能慧充构建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及运维一体化的业务体系。自全面转型以来,公司依托技术创新,不断深耕充电、储能及微电网等核心领域,截至目前已投产咸阳经开、沣东、南充、苏州和深圳五大研发生产基地总计超过 30 万平方米生产面积。业务已覆盖全球超40 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为徐益明。公司实控人徐益明通过控股公司集中股权,以间接持股的方式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深圳景宏益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公司 9.98%的股份。
管理层经营体系完善,拥有丰富龙头企业工作经验。公司管理层兼具金融资源、产业经验和专业技术,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股权激励彰显信心,核心人员与公司利益高度绑定。2023 年4 月,公司发布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包括公司(含子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共 158 人,考核年度为2023 年至2025 年三个会计年度,目标营收分别为 6 亿元、10 亿元、19 亿元;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3,937.00万股,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 7.69%;首次授予中312.00万股已于 2024 年 12 月解除限售,占公司股本总额的 0.45%。
1.2 业务日趋多元,重载无人机有望成为新增长曲线
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充电及储能业务,涵盖充电场站投资建设、能源管理平台开发及智能运维服务等多个方向。2024 年公司新增重载工业无人机业务,由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创航空开展。
业务大幅转型,快速剥离老旧业务,新能源业务表现亮眼,无人机业务凸显成效。分业务看: 1)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新能源充电及储能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新能源行业实现营收 9.64 亿元,同比增长64.17%,占总营收的94.95%,毛利率为 28.52%; 2)2)铁路运输业务随着江泉工业园的整体搬迁,铁路运输业务量大幅度下降,但结构化占比较低对公司盈利收入影响较小。2024 年,铁路运输业务实现营收0.21亿元,同比下降 36.52%,占总营收的 2.05%,毛利率为-16.43%;3)3)2024 年,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 6,270 万元对中创航空进行增资并收购其股东持有的部分股权,完成对中创航空 57%的股权收购,切入低空经济赛道。2024年,公司无人机业务实现营收 0.17 亿元,占总营收的1.72%,毛利率为36.28%,并表期内毛利率低的原因系收购该资产时按市场公允价调整了整机存货的成本,并表期内出售了该部分存货。
中创航空成立于 2013 年,专注于工业级无人直升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掌握国内领先的无人直升机飞控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为ZC300/ZC500 无人直升机,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应急通信、城市消防、森林消防、物资投送、电力吊装和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目前,重载无人机行业处于政策和技术驱动的高速成长期,2023年和 2024 年 1-4 月,中创航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999.75 万元和1028.04万元,分别实现净利润 531.64 万元和 322.78 万元。25 年 3 月,中创航空与印尼PT.APD签订120套无人直升机订单。
1.3 财务分析
绿能慧充近五年营收“先稳后升”,充电桩销售、储能和无人机业务打开增长空间。收入方面,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10.15 亿元,同比增长56.05%;25Q1,公司实现营收 2.01 亿元,同比增长 31.33%。利润方面,2024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05.41 万元,同比减少 19.28%;25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98 万元,同比增长7.19%,主要原因为公司开展新兴业务,市场、研发和人员等投入有所增加。
新兴业务毛利率支撑综合毛利率持续增长,海外业务毛利率高于国内业务。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 26.90%,同比+0.19pct;25Q1 公司毛利率为31.79%,同比+5.38pct。其中,新兴业务方面,充电桩销售业务 2022 至 2024 年毛利率从27.62%升至30.24%;储能业务 2024 年毛利率 26.37%,稳定在中高水平;工程施工业务为2022至2024年毛利率从 0.89%升至 15.60%,规模效应逐渐体现;无人机业务2024 年刚开辟,毛利率高达 36.28%。传统业务方面,铁路运输毛利率从2020 年26.64%下降至2024年-16.43%,成为利润拖累项。2022-2024 年,海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9.09%、45.76%、45.18%,而国内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20.38%、27.82%和27.39%,海外毛利率明显优于国内。
公司近年销售净利率波动较大,费用增长削弱净利。2020-2022 年期间,受传统业务拖累与转型阵痛,销售净利率处于低位;2023-2024 年期间,受新兴业务放量,销售净利率有所回升,2024 年公司净利率为 1.42%,同比-1.11pct;25Q1公司净利率为-4.19%,同比+0.92pct。 1)管理费用率:规模扩张下,公司管理费用率也有所上升。2024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7.70%,同比+1.02pct;25Q1 公司管理费用率为11.59%,同比+2.83pct。2)销售费用率:公司近年销售费用率较为稳定,一季度销售力度较大。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10.89%,同比-2.01pct;25Q1 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5.60%,同比+1.54pct。 3)研发费用率:公司从 2022 年起加大充电桩、储能等领域研发,研发费用率增长。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 5.32%,同比+1.04pct;25Q1 研发费用率为7.77%,同比+1.75pct。 4)财务费用率:24 年公司利息收入显著增加,25Q1 短期借款增加。2024年公司财务费用率为-0.16%,同比-0.30pct;25Q1 公司财务费用率为0.52%,同比+0.88pct。
2.1 行业发展趋势: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2.1.1 政策全面落地,行业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国家战略导向明确,行业规范持续完善。在储能领域,2024 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行业地位。同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进一步规定“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基础。在充电设施领域,2024 年 12 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明确将充电桩纳入 CCC 认证目录,为新能源汽车"新基建"系上安全绳。根据政策要求,自 2026 年 8 月 1 日起,未获得CCC 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该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行业进入壁垒,行业竞争格局有望优化。绿能慧充于2025年5 月成为全国首批通过 CCC 认证的企业,彰显其在充电桩安全标准领域的硬核实力。
2.1.2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带动充电桩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
汽车销量稳健增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根据Wind 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为 3143.6 万台,同比+4.46%,其中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286.6万辆,渗透率达到 40.93%,较 2023 年提升 9.38 个百分点;与2021 年13.40%的渗透率相比,上升幅度超 27 个百分点。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乘商并举的高质量跃升,双轮驱动格局日益巩固。 根据 Wind 数据,2024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229 万辆,同比增长35.8%,渗透率突破 44%;商用车累计销量 57.6 万辆,同比增长28.8%,渗透率达到14.9%。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而商用车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逐步扩大其市场份额。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的销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充电设施需求持续扩张,但车桩比矛盾依然突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激增直接带动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充电设施总量(公桩与私桩保有量之和)达 1281.8 万台,同比增长 49%;充电桩市场规模约为452.28 亿元,其中公共充电桩(含专用充电桩)规模 344.57 亿元,私人充电桩规模107.71 亿元。尽管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但截至 2024 年底车桩比仍为 2.45:1,距离工信部提出的2025年2:1、2030 年 1:1 目标仍有差距。
国内充电桩建设加速,公共充电桩占比低于私人充电桩。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国内充电桩保有量达 1406 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399万台,占比 28.38%,私人充电桩 1007 万台,占比 71.62%。公共充电桩占比远低于私人充电桩。
国内公共桩中直流桩占比持续提升,2025 年 5 月达46.42%。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 2025 年 5 月,国内公共直流桩保有量达 189.5 万台,占比46.42%,公共交流桩保有量达 218.7 万台,占比 53.58%。2025 年 5 月单月充电桩新增量9.1万台,延续2024 年以来的加速建设趋势。纵观 2018 年末至 2025 年5 月末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的比例变化,公共直流充电桩桩占比从2018 年末的36.63%上升至2025 年 5 月末的 46.42%,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2.1.3 快充超充车型增多,推动充电桩向高功率发展。
2024 年成为 800V 高压平台车型商业化爆发元年。根据盖世汽车统计数据,截至 2024 年 10 月,中国市场支持 800V 高压快充的车型数量已达超过72 款,而2022年仅为 13 款。代表性车型如问界 M9、小米 SU7、极氪007 等,均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 150 公里”的补能效率。 新能源汽车快充催化直流桩功率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高压快充技术的逐渐推广和应用,解决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瓶颈,相关车型对充电桩的输出功率需求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电池企业已经开始在快充电池上发力和布局,推出了支持高充电倍率的电池产品,以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长的续航能力,这些都将促使充电站安装更高性能的充电桩,以满足新型电动车型的需求。
2.2 行业竞争格局:多元化与集中化并存
充电桩产业链呈现“上游集中、中游整合、下游寡占”的鲜明格局。上游充电模块由英飞源等企业主导;中游整桩制造虽仍高度分散,但重资产属性与规模效应正推动盛弘股份、绿能慧充等头部企业加速突围;下游运营服务则已形成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三强鼎立”的寡占市场。这一结构演变深刻影响着行业效率与竞争逻辑。 上游核心部件集中化。上游核心部件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枪、滤波装置、断路器、交流/直流接触器等。其中充电模块是直流充电桩的核心部件,目前国内充电模块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为英飞源,而前五大企业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竞争格局较为集中。 中游整桩制造分散化。设备制造环节企业数量激增,市场格局高度分散。这一环节属于典型的重资产领域——需将充电模块、充电枪等零部件组装并完成站点建设,前期资金投入和对资本的依赖度极高。这一环节直接对接下游用户,犹如产业链的“神经中枢”,串联起上游制造与终端需求,是决定行业服务效率的核心节点。近年来,随着行业景气度提升,头部企业迅速突围,营收规模快速扩大。盛弘股份、绿能慧充等优质厂商逐渐成为“第一梯队”,行业格局由“分散混战”转向“集中度提升”。
下游运营服务梯队分化,市场集中度较高。下游环节由运营商与新能源车企构成。运营商作为充电桩产业链的 “服务枢纽”,处于中下游关键位置,是公共充电市场的核心参与者,承担大型充电站运营及充电服务供给等职能;新能源车企则涵盖乘用车与商用车制造企业,是产业链需求的“源头”。市场格局方面,特来电以19.8% 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领跑者,如同充电网络中的“超级枢纽”,占据近五分之一的市场版图。星星充电(17.5%)与云快充(16.4%)紧随其后,组成“第一梯队”,三者合计占据超五成市场份额,形成 “三强鼎立”的竞争格局。小桔充电、蔚景云、国家电网等企业以 4-10 名的排位组成 “第二梯队”,虽单个体量不及头部,但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的运营生态。
从区域分布看,公共充电桩的 “版图” 呈现明显集聚效应。截至2024年,广东以 27.1% 的占比稳居第一,如同充电网络的 “主枢纽”;浙江(12.07%)、江苏(11.42%)紧随其后,形成 “长三角充电集群”,反映出经济活跃地区对私人充电设施的旺盛需求。
2.3 绿能慧充业务分析:技术驱动的差异化竞争
2.3.1 技术创新表现突出,产品优势显著。
绿能慧充作为充电设备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构筑了核心竞争力。2025 年 4 月,公司获得北京中研世纪咨询有限公司颁发的2024年“480/640/800/1000kW 大功率直流充电机全国销量第一”认证证书,充分体现了市场认可。
绿能慧充以硬核技术实力实现充电产品认证重大突破,并通过三维体系筑牢核心竞争力。其自主研发的 7kW 交流充电机正式通过国家CCC 认证,成为全国首批获此认证的充电桩产品,彰显公司在安全标准领域的硬核实力。公司构建了“研发+生产+服务”三维体系:研发端:组建五大核心开发部门,累计获得500余项国家技术知识产权;生产端:打造全流程一体化智能工厂,实现全业务链智能化;服务端:建立覆盖全国的 50 余个服务网点,提供 7*24 小时技术支持。
2.3.2 市场布局表现出色,客户资源丰富。
国内深度渗透与海外重点拓展。绿能慧充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规模化应用。公司产品覆盖公共快充站、公交充电站、高速服务区等大、中型综合充电场景,展现出广泛的市场适应性。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其产品覆盖欧洲、亚洲等 40 余国;亮相 2024 土耳其新能源展、2025 慕尼黑智慧能源博览会,与 BP、壳牌等国际能源企业合作。2025 年公司参与“绿脉贯古今——重走新丝路·万里启新程”全球行动,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绿能慧充秉持多元化战略,积极与多方客户及合作伙伴深度绑定,全方位强化市场渗透力。其主要客户有能源巨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等,主要开展充电设备供应以及场站共建方面的合作;同时与国家电网、小桔充电等行业关键的电网及运营企业达成合作,涵盖设备采购以及平台对接等关键内容;另外同各地地方投资平台合作紧密,着重推进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响应政府对于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召,积极参与城市公共充电布局规划与实施,为城市绿色出行、能源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3.1 政策加持低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发展低空经济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 亿元,同比增速达33.8%,预计 2026 年将跨越万亿大关。 在地方层面,试点示范工程密集落地。2024 年《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是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创新提出建立产业发展和低空飞行协同机制,为深圳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 年)》提出,强化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优化低空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完善监管机制六个方面共十九项重点任务,将低空经济发展蓝图落实为“施工图”。其他省市如合肥市率先打造“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区”,2025 年3-4月先后推动合翼航空取得运营合格证(OC 证),并与峰飞航空签署eVTOL采购协议,探索物流、消防及载人接驳场景。由此可见,低空政策重心已从顶层设计转向基建招标、场景开放等实施环节,形成“中央规划-地方试点-企业落地”的完整推进链条。
3.2 重载无人机:多场景应用有望爆发
3.2.1 无人机或将率先产业化落地。
无人机符合当前国家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节奏规划,或将率先产业化落地。2025年 5 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稳妥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此前,2024年 3 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中也曾强调 “支持加快支线物流、末端配送无人机研制生产并投入运营,针对农林作业、工业生产等应用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3.2.2 无人机产业正从试点验证开始向规模化应用发展。
在政策强力驱动下,重载无人机已在物流、电力、地勘等领域实现从技术验证到商业闭环的关键跨越,形成多种规模化应用场景。干线物流突破千公里级运输:2025 年 6 月,中国邮政联合航天时代飞鹏完成国内首次内陆长距固定翼无人机往返载货验证。FP98 型无人机搭载600 公斤生鲜货物(樱桃、苹果等),从榆林马合机场往返西安蓝田机场,总航程1100 公里,最大巡航速度 180km/h。该机型有效载荷达 1.5 吨,相当于轻型卡车运力,为跨省生鲜物流开辟新路径。 城市即时配送网络全覆盖:2025 年 4 月,美团自研第四代无人机获全国首张低空物流全境覆盖运营合格证(OC 证),享有三大突破性权限:120 米以下空域自主规划航线、7×24 小时全天候作业、全国范围跨区域调度。首张全境运营牌照的颁发,也是低空经济开始进入商业化落地轨道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力工程集群作业重塑绿色施工范式:云南电网在文山州西畴县光伏接网工程中,首次采用 16 架重载无人机联合作业,针对石漠化山区(石漠化面积占比75.4%)实现塔材空中运输。通过 AI 路径规划与 5G 专网调度,无人机群累计运输780吨材料,减少临时用地 43 亩,单点运输时效提升 4 倍,人力成本下降70%。该项目创下“零道路建设、零植被破坏、零生态扰动”的绿色施工纪录。地勘与救援场景效率跃升:重庆驼航科技“驼峰600”重载无人机在广西灰岩矿山完成国内首例地勘设备吊运任务,4 小时内通过18 架次运输3190 公斤设备,单架次最大载荷 226 公斤。相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升近百倍,且避免修路对矿山的生态破坏;云南森林消防演习中使用无人机投弹灭火,火场火势完全扑灭仅用20分钟。
3.3 绿能慧充战略布局:控股中创航空打造增长新引擎
3.3.1 收购中创航空,实现战略协同
2024 年 7 月,绿能慧充以现金收购中创航空 57%股权,正式切入工业无人机赛道。此次交易具有较大战略意义:绿能慧充在新能源充电主业外,完善了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布局,与中创航空在技术研发、生产环节、上下游渠道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形成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3.2 中创航空技术实力突出,竞争优势显著
中创航空作为绿能慧充的核心子公司,专注于工业级大载荷无人直升机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实力位于行业前列。中创航空不仅拥有无人直升机平台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控制系统。深耕行业应用,着力解决行业痛点,立足科技创新,提升行业效率。其构建了以 ZC500、ZC300 为核心的重载无人机产品体系,成为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等领域的标杆产品。2023 年实现营收2000万元,净利润 532 万元;2024 年 1-4 月营收 1028 万元,净利润323 万元,净利率超30%。中创航空自主研发的灵翔飞控系统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深度优化,具有高精度自主飞行、多场景适应性的特点。集成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与复杂环境自主避障,适用于多种飞行任务,包括应急救援、电力吊装、城市消防等场景,适配载重35kg-1000kg 的多类型机型,形成技术护城河。
3.3.3 下游应用广泛,静待需求爆发。
中创航空无人机在下游领域的应用场景广泛,主要涵盖军用物资投送、应急救援、城市消防、森林消防、电力巡检、海事管理、石油勘探及科研挂载等。其核心产品 ZC 系列无人直升机凭借大载荷、长航时、高可靠性的特点,已在全国多个重点场景中实现落地应用。下游应用场景具体如下:
1. 军用物资投送
用于战术运输、山地/海岛物资投送及战场救护等场景,满足战略投送需求。例如 ZC500 参加某部高原物资投送飞行测试,顺利完成4500 米海拔载重180公斤和 6000 米海拔载重 50 公斤飞行测试;
与国家电网、中国邮政等合作,实现物资快速投送。如中国邮政验证100公斤载重、500 公里往返能力。
2. 应急救援
中创航空 ZC500 高原重载无人直升机参与“云森·2022”抗洪抢险实兵演练,完成高原江域复杂环境下实施物资投送、伤员转运等内容,开创了国内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领域实践应用的新模式。
3. 城市消防
支持城市高楼灭火、人员疏散及物资投送。如在“应急使命·2023 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ZC500 承担了向“孤岛”运送物资的任务,展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物资投运能力,能够在城市消防中为被困人员快速投送救援物资,为救援工作提供物资支持。
4. 森林消防
ZC 系列机型在内蒙古等高海拔地区通过极端环境测试(如-14℃低温、6500米海拔),保障在偏远林区的可靠作业。
5. 电力巡检
在固原将台至渝河π入绿塬变 110 千伏线路工程中采用ZC500 纵列式双旋翼无人机(最大载重 260kg,抗风 7 级)吊载 100kg 塔材精准运至指定塔基,单次往返仅需20 分钟,效率大幅提升。
6. 海事管理
海南省海洋厅用于岛礁物资补给,航程覆盖西沙群岛。
7. 石油勘探
无人机向偏远井场投送维修零部件或小型仪器,解决戈壁、荒漠地区交通不便问题。
8. 科研挂载
配合空军工程大学开展特种装备挂载科研试飞,顺利完成双机协同飞行任务。
3.3.4 全面布局国内外市场,未来有望持续领跑。
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国内市场订单确定性高,物资运输、应急救援等多领域拓展。与中国邮政合作开展支线物流无人机运输,2024 年完成500 公里载重100公斤的飞行验证,同时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标的某部运输无人机租赁服务采购项目已完成公示。2025 年 3 月,公司与印尼客户PT. AdhaniaParamartaDirandra 就 120 套无人直升机订单项目正式签署《代理合作协议》及《ZC系列无人直升机系统谅解备忘录》,主要用于物资运输、应急救援等场景。印尼订单的落地标志着全球化布局启动,海外市场有望进一步打开公司成长空间。中创航空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头部企业,未来发展机遇将深度受益于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三大驱动力。在政策层面,随着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应急救援、高原作业、军事应用等场景需求将加速释放,其ZC500 等大载荷无人直升机凭借高原性能稳定(海拔 6500 米)、260kg 有效载荷等优势,有望在极端环境救援、战略物资投送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技术层面,公司正结合5G与AI 技术优化飞控算法,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向“千亿级产业”升级,同时依托绿能慧充的资金与产业链资源,加速国产航空发动机、涡轮增压等核心技术的迭代,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资本层面,绿能慧充控股后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将助力中创航空通过外协扩产提升交付能力,并在行业整合期通过并购或合作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其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领军地位。未来,中创航空有望在政策、技术与资本的三重赋能下,持续领跑低空经济赛道,成为绿能慧充“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引擎。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