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新赛道 新产业 新未来
首页
关于联盟
联盟简介
联盟百科
联盟领导
联盟章程
联盟职责
联盟架构
联系我们
机构设置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秘书处
新闻动态
联盟动态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联盟通知
联盟公告
生态大会
大会资讯
大会简介
大会百科
大会领导
大会议程
大会进展
大会架构
参会联系
品牌展示
政策法规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
会员动态
联盟入库
品牌入库
产品入库
合作交流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
会员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服务
>
会员动态
>
查看详情
会员动态
中国充电桩行业盘点:四大巨头争夺千亿市场
来源:
充电产业网(www.yuntourong.cn)-河南省充电产业联盟
日期:
2025-02-10 09:30:38
点击:
251
属于:
会员动态
中国充电桩行业盘点:四大巨头争夺千亿市场
嘉宾派
2025-02-10 18:32北京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新造车玩家暴雷,一边是充电桩巨头们发展得风生水起,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两个唇齿相关的行业似乎悲喜并不同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局面正在加速上演。
相比厮杀多年、已经进入生死淘汰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充电桩行业的政策东风,其实并不算晚。早在10年前,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就联合印发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要求“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要达到接近1:1的水平”。
而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2.2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158.2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2.7,充电桩的市场缺口依然巨大。那么,充电桩这门生意的想象空间有多大?知名证券公司西部证券给出了预测答案:2030年将超1400亿元。
从早期的跑马圈地到精益化运营,充电桩行业也催生了行业“四大天王”级别的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以及国家电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特来电公共充电桩达59.5万台,位居全国第一,市占率达19%。星星充电以55.4万台的数量位居第二,市场份额约为17%;云快充以52.6万台位列第三,市场份额约为16%,国家电网以19.6万台位居第四。
当下,充电桩行业“四大天王”的现状如何?其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在一众竞争者中,它们脱颖而出的方式有哪些不同?下面,嘉宾商学将带你深入探究,逐一揭晓答案。
1、国家电网:充电桩行业的先行军
2006年,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建立国内首个电动车充电站,率先开启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元年。彼时,充电桩作为配合新能源汽车的全新物种,更多是车企的示范性展示点,从规模上看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在2014年之前,民营企业尚没有资格上桌吃饭,这一阶段的公共充电桩市场主要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为代表的国家队主导。
此外,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早年行业中流行着一个比较乐观的共识:随着新能源汽车浪潮来临,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将成为“三桶油”旗下的加油站一样利润丰厚且源源不断的“印钞机”。
为此,国家电网热情高涨,砸下重金亲自主导并参与了充电桩的早期建设,但市场反响并不及预期。
作为公共充电桩行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电网虽然占据了政策红利,但势必要独自面对行业初始时期的各种“雷”与“坑”:比如,高昂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缺乏统一的充电接口,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即向用户收取充电服务费,包括基础电费和服务费差价)等,这让国家电网投入巨资建设完各种公共充电设施后,蓦然一回首却发现:投入简直是个无底洞,不仅需要持续投入的费用越来越大,且收回投资之路遥遥无期。
最终,国家电网不得不放弃城市“主战场”,继而转攻城际交通干道的充电网,集中力量到一个拳头发力。
2014年,随着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出台,民间资本被允许进入充电桩行业,分享行业蛋糕的食客终于再上一个阶梯。
充电桩行业也从单一的国家队主导,进入到与民营资本共舞的草莽发展时代。
随着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重点领域后,国家电网开始积极响应“新基建”和国企混改号召,从社会责任而非商业层面上来考量布局充电桩。
2、特来电:多元加盟合伙人模式跑出行业第一
2014年,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箱变及电气制造龙头特锐德,投资创办了特来电。
正如上文所说,一方面2014年政策开放了社会资本的口子,一方面正值国家对新能源政策补贴持续升温,特来电刚一入场,便选择和吉利等新能源车企合作售车,试图分一杯羹。但随着补贴降温及市场竞争加剧,卖车没有太大起色,特来电开始调头专攻充电桩。
为了在一众民营资本中跑出先发优势,特来电采用“自建自营”的重资产运营模式跑马圈地。据创始人于德翔后来表述,公司仅成立5年时间,在充电网络项目上就砸下50多亿元。
而这,对于主要靠母公司输血的特来电而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想当初,财大气粗的国家电网在这方面也吃过大亏。
随后,特来电转变思路,采用“两类伙伴,六类单位、四种模式”的多元加盟组合拳,开始疯狂抢占市场。为了吸引合伙人加盟,特来电在加盟政策制定中面面俱到,几乎考虑到了外部一切能连接合作的资源方。
比如,针对两类伙伴,主要是联动实力雄厚的政府城投集团、公交集团等大的资源方;六类单位,则是与中小运营商、汽车租赁或运营商、能源商、物流园方、投资公司、有停车场资源的开发商合作运营。
在合作模式上,特来电又细化成“普通加盟、合作共建、合作共投、先投后共”四种模式。据业内爆料,投资合作的收益分配要根据双方出资比例,比如合伙人出资70%,那么服务费收益就占70%。
在融资方面,2020年,特来电A轮融资引入鼎晖投资、国调基金、国新资本等战略投资者,获得约13.5亿元战略资金。
随着特来电行业地位的进一步凸显,2021年,其再度引入普洛斯、国家电投、GIC、三峡集团、亿纬锂能等投资者,获增资约3亿元,企业估值达到136亿元。
通过“共建共享”的多元化加盟组合拳,特来电轻装上阵,一方面依靠融资占到行业头部同时,迅速打出“背靠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等口号,巩固行业地位,一方面,继续通过合伙人加盟撬动、联动社会优势资源,再次扩大规模,达成正向循环。
而在技术层面,特来电在业内首创的群管群控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2023年9月,特来电正式发布智能群充4.0产品,该产品可将模块利用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80%。在行业流行盈亏关键看充电站利用率的指标中,无疑进一步抢占了先机。
在2023年,特来电也终于穿越了漫长的亏损周期,在2023年全年净利润为1.72 亿元,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3、星星充电:左手汽车基因,右手充电发展
近期,中国第二大充电桩企业——星星充电母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拟在A股上市。与特来电一样,万邦能源也发轫于政策开放的2014年,目前旗下拥有星星充电、美丽充、星星能源、国创能源、碳迹等品牌。
相比其他同行,星星充电最大的优势在于背后操盘者丁锋和邵丹薇拥有多年汽车行业经验,其对于下游充电桩行业更具敏感度,汽车上游资源嫁接也更顺畅。
根据公开资料,丁锋从2000年就开始做进口车代理,目前已成为华东最大汽车经销商——万帮车业集团的掌舵人;而邵丹薇早在2004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丁锋的万帮车业集团工作,后还被升任万帮车业集团总裁。
某种程度来说,星星充电是邵丹薇在万帮汽车内部孵化的创业项目。依靠创始团队在汽车方面的资源沉淀,星星充电仅成立两年时间,就在太原建成3000多根充电桩,还拿下与捷豹路虎、曹操专车签订合作协议。
随后的几年,星星充电更是顺风顺水,与大众汽车、保时捷等几大知名整车厂商签署相关合作。
在公共充电桩领域,星星充电不及特来电,但是在共享私桩领域,星星充电市占率达到90%以上,优势极为明显。邵丹薇曾公开透露:星星充电是“充电桩十年累计销量全球第一”的品牌,充电桩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市,超过2000个县(区),每年的充电量超过100亿度。
她本人更是在2020年公开喊话,星星充电是到当时为止,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
凭借良好稳健的经营,2020年9月,星星充电首次启动社会化融资,获得8.55亿元A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和施耐德电气领投,建银国际等跟投。随后在2021年5月,星星充电宣布获得高瓴领投,IDG、北京泰康投资等跟投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155亿元。
官网资料显示,星星充电是全球60多家知名车企充电生态战略合作伙伴,其中不仅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保时捷、宝马、捷豹路虎、大众等一众国际品牌,还包括比亚迪、北汽等国内巨头。
4、云快充:轻“装”上阵,公用充电赛道遥遥领先
2015年,云快充正式成立。与特来电等专注服务C端客户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充电物联网平台,专注服务中小充电运营商。
为此,在外界一切可连接的产业链各端,云快充加足马力深耕。在设备端,云快充可兼容市面上95%以上的充电桩品牌;车企端,云快充与85%以上已量产的新能源车企进行多模式的深入战略合作;企业客户端,云快充已与市面上80%以上的网约车、城配车、物流车达成合作。
甚至,连地图商、聚合平台,云快充也没有放过。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开数据表示,在公用充电设施领域,云快充的充电终端数量也已超过49万,位居行业第一。
云快充这种轻“桩”上阵的平台,因规避了重资产压力,很快便获得了不少知名资本的青睐。
2018年9月,云快充获得物流地产界巨头普洛斯隐山和际链科技共计1亿元的A轮融资。随后在2021年,云快充更是在短短9个月内连获三轮融资,一度成为行业内的焦点。这三轮分别是:2021年6月,获得宁德时代等资方的B1轮融资;9月,B2轮融资引入蔚来资本;11月,OPPO成为B3轮融资的金主。
2022年,云快充再次获得ABB资本领投的Pre-C轮融资。
总结来说,云快充“不产桩、不卖桩、不建桩”,另辟蹊径,专注于通过平台产品为运营商提供服务,就像那个淘金故事,只负责在金矿边生产“淘金”工具,不和大家抢“金子”。
5、出海会是一个好选择吗?
在国内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充电桩企业出海会是好生意吗?
一方面,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亟需匹配的充电桩服务,另一方面,国内充电桩的战争刚刚进入下半场,尤其前两名市场占有率极为接近,双方都在加速冲刺行业龙头宝座,行业内卷加剧。为此,不少充电桩企业开始将眼光投向海外。
去年2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中国充电联盟主任刘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洲和美国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约为15∶1,缺口远大于中国。”
然而,出海的蛋糕看似很大,但是难度依然不小。
其一,相比国内统一大市场,海外的政策风险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打水漂。仅以技术标准认证为例:表面看,欧盟的认证标准主要是CE(欧盟电工委员会的安全性强制)认证、TUV欧盟市场准入认证等,但欧洲部分国家也提出了各自细分的认证标准。
其二,海外市场在充电桩布局理念、环境要求等层面与国内差别很大,且要在安装、调试、运营、维护等都需要考虑当地的习惯与需求。不少充电桩企业透露,相比国内较为关注充电桩产品性能,欧洲市场还特别重视充电桩的外观颜值设计。甚至,外观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产品能否被欧洲用户接受的关键之一。
好在,经过10多年的“战争”洗礼,相比海外处于萌芽时期的友商,国内充电桩企业在技术研发迭代、规模化、多场景、长时间应用,都积累了足够的先发优势,表面竞争优势堪称巨大。不过在未来,究竟是上演猛龙过江,还是会虎落平阳?仍需要足够的时间检验。
出品 | 嘉宾商学
参考资料:[1]方诗意.被“网”住的特来电.青橙财经.2023[2]郝文丽.国产充电桩在海外“赢麻了”?. 中国汽车报.2024[3]梁红.盈利承压、车厂冲击,星星充电能否跑出新意?.新能源商业评论.2024[4] 郝文然.充电桩行业四大新变化,“二八分化”趋势显现丨调研笔记.第一财经.2024
上一:
河南城投最新榜单出炉!谁在领跑?
下一:
“一秒一公里”,“豫享充”正式面世
首页
|
关于联盟
|
机构设置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生态大会
|
品牌展示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
联盟入库
|
合作交流
联盟信息 / Official Account
联系人:韩先生
电话:13598800577
邮箱:tianxu2000@163.com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绿地之窗尚峰座1112室
官方账号 / Official Account
官方微信
手机预览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充电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8007号-1
技术支持:
迈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