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来源:经济参考报  10.31 04: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10.31 04:36
 
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既能发电又能配电、用电的智能微电网正在走近楼宇、工厂、社区。如何发挥好这些微电网的节能降耗作用?如何让微电网与配电网、主干网相互协同,安全运行?如何让微电网赋能新技术、新应用发展?
近年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围绕场景打造应用示范,多方互动优化建设机制,坚持技术创新推动主配微协同,服务智能微电网有序发展。截至目前,江苏已建成86个微电网、252万千瓦用户侧储能、84家虚拟电厂,大幅提升源荷资源互动,为绿色发展赋能。
围绕实际需求 打造场景示范
走进张家港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多台新型氢燃料电池正在测试运行,它们产生的电能并没有像往常被放掉,而是纳入企业微电网,用于日常运转。“整套微电网系统除了915千瓦氢能发电系统外,还包括光伏、储能等设备,通过氢光互补,每年发电量可达13.5万千瓦时,能满足我们近三成用电需求。”公司负责人何宇浩说。
围绕企业生产所需,探寻多能互补新方案,是江苏推进微电网建设的一个缩影。
身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既是传统能源小省,又是新能源建设大省,截至2025年7月底,江苏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10775.4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6.33%,占比同比提高7.23个百分点。要让这些清洁能源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
“智能微电网作为用户侧资源内部聚合的新形态,通过精细调用资源,既能帮助用户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也能支撑电网参与系统调节、服务新能源消纳,实现保供、促安、提效、降本、增绿‘一网五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新战场。”国网江苏电力营销服务中心负荷管理部五级职员陈宇沁说。
微电网虽“小”,但五脏俱全,作为新事物,智能微电网到底“建什么”“怎么建”?国网江苏电力从实战中寻思路。
工业园区用电量大,如何解决“跑冒滴漏”问题,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在盐城怡宁能源科创产业园,智慧运营系统能控制空调、灯光等设备,让每1元电费都用到“刀刃上”。
在连云港港,当地供电部门率先开展港口岸电系统建设,实现货轮从进港靠泊到装卸运输,全程近零碳排放。“整个项目对全国‘绿色港口’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环保节能中心副研究员王妮妮说。
目前,江苏已聚焦车网互动、建筑能效、智能制造、园区源网荷储、微电网协同的虚拟电厂五大应用场景,积极打造典型范式,服务全省智能微电网发展。
优化制度设计 助力共建共享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全省最高用电负荷已连续9年破亿千瓦,今年8月20日更是达到1.55亿千瓦,较2024年最高值同比增长5.99%。这背后除了坚强主干网建设,与一个个微电网也密切相关。
苏州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电厂,在这里,通过市场化机制设计,聚合了一批企业,一旦电厂接到调度要求,智慧系统就会选取合适的企业进行需求响应,由这些企业分享出自身暂时用不上的电力负荷给需求方,从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电能输送,不仅助力电网平稳运行,更为参与用户带去收益。
作为新事物的微电网,既需要强化示范引领,更需要在建设中探寻体制机制建设,在“建好”之上探寻“用好”之道。记者采访发现,江苏多地已先行探索,从不同角度为微电网建设构筑四梁八柱。
在南京,国网南京市江宁区供电公司党委联合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等成立微电网示范项目党建联盟。通过常态化组织技术研讨、经验分享等活动,提升项目建设效率,持续优化微电网运营效率。
在南通,当地出台《南通(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逐步构建可视化能碳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管理水平,并从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为智能微电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些市场化机制探索已初见成效。
不久前,国网常州供电公司联合常州市发改委组织开展车网互动大规模放电活动,参与的新能源车主每放一度电可享受4元补贴。在8月28日至30日的活动期间,共吸引全市250人次参与,反向放电量达10051.09度。
据悉,在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中,常州、南京、无锡三地项目凭借在硬件建设和市场化探索等方面优势成功入选。
推动多方合作 赋能产业培育
机器人充电、换电站换电、ChaoJI充电技术验证……在无锡长三角新能源双碳研究中心,一系列围绕新能源汽车补能所需的新技术都能在这里找到实景应用。不久前,宁德时代与国网电动合作建设的江苏省首座巧克力换电站在这里投入运行,计划到2025年底前建成超140座。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智能微电网将走近普通人身边,由此产生海量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为相关产业、服务提供舞台。“当前微电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难题待解。”陈宇沁说,江苏作为制造强省,能源装备产业、互联网产业发达,国网江苏电力将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以电网创新实践助力产业培育。
扬州市江都区经济开发区是江苏重要造船基地,为顺应国家船舶制造绿色转型新趋势,当地探索建设船舶制造业微电网集群,推动全区船舶企业向“新”逐“绿”。
近年来,国网扬州市江都区供电公司从中远海运的合作中切入,为其新造轮船提供全电烹饪仓、储能电站等技术支持。2024年,该公司将中远海运微电网经验复制推广到扬州泰富、中船澄西,形成船舶制造业智能微电网集群,具备2万千瓦的负荷调节能力,不仅为区域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给各企业、微网平台、光储投资主体带来了实际收益。
智能微电网不仅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储能、智慧系统等需求,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记者在南瑞集团江宁基地蓄冷蓄热能源站看到,从关键设备到软件系统,该基地广泛应用本土企业产品,实现夏季“冷水机组+冰蓄冷”、冬季“电锅炉+水蓄热”的新型空调系统组合,为相关应用提供了示范场景。
下一步,国网江苏电力计划推动深化微电网专委会建设,发挥平台作用,深化微电网技术路线、标准机制、商业模式研究,同时深化与政府、企业等主体合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