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一聊起新能源汽车,脑袋里冒出来的都是些什么?
是那块比平板电脑还大的中控大屏,还是能自动泊车、在高速上帮你开车的智能驾驶系统?
很多人觉得,未来的汽车嘛,肯定就是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个轮子上的机器人。
可就在大家都在比谁家的车更“智能”的时候,咱们国家科学院的一位顶级专家,欧阳明高院士,却给大家提了个醒。
他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下半场,大家比拼的重点可能要变了,真正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或许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功能,而是更深层次的“能源”问题。
他甚至明确指出了四项关键技术,认为它们将在未来几年里,成为决定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胜负的关键手。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个关乎未来的大问题聊透。
首先,我们得理解欧阳明高院士看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眼光。
他不像我们普通人只看眼前这辆车好不好开、聪不聪明,而是把整个发展过程分成了清晰的三个阶段,就像一部连续剧分成了三季。
第一季,叫做“动力电动化”。
这事儿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国家下大力气推动,目标很明确,就是先把汽车的“心脏”从烧油的发动机换成用电的电动机和电池。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一季基本上已经完美收官了。
看看现在马路上越来越多的绿色牌照车,大家心里就有数了。
根据公开的数据,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六成以上,市场渗透率也节节攀升,这说明我们已经成功地迈入了电动汽车时代,完成了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第二季——“整车智能化”。
这也是目前各大车企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你推出一个智能座舱,我就搞一个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你用一颗芯片,我就用算力更强的两颗。
车子确实是越来越聪明了,能听懂我们说话,能帮我们开车,让驾驶变得更轻松、更安全。
但欧阳院士也提醒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有一天,自动驾驶技术真的发展到了完全不需要人管的水平,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用手机叫来一辆无人车,那还有多少人会愿意自己花钱买一辆车,然后让它大部分时间都停在车库里呢?
所以说,智能化很重要,但它可能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答案。
那么,最终的答案是什么?
这就来到了他所预言的第三季,也是最核心的一季——“能源互动化”。
这个阶段预计在2030年之后会全面到来。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让汽车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
它不再是一个单纯消耗电能的交通工具,而要变成一个可以储存、调度甚至交易能源的“移动储能站”。
你的车,将深度融入到整个国家的能源体系里,成为电网的一个个灵活的“小帮手”。
这盘棋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欧陽明高院士特别点出了四项“硬核科技”,认为它们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第一项,也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叫做“车网互动”,英文缩写是V2G。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让电动汽车和电网可以“双向交流”。
我们现在的车充电,都是单向的,只能从电网里“取”电。
而“车网互动”实现了汽车也能向电网“送”电。
这有什么天大的好处呢?
好处太大了。
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但这些清洁能源有个天生的弱点,就是不稳定,得看老天爷的脸色。
比如大晴天的中午,太阳能发电量特别大,电多得一时用不完;可到了晚上用电高峰期,太阳下山了,电又不够用了。
这就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果这时候,成千上万辆白天在单位、商场停着充电的电动汽车,能在晚上回到家后,把电池里没用完的电卖回给电网,不就正好解决了电网“白天电太多,晚上电太少”的难题了吗?
这就叫“削峰填谷”。
对车主来说,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电价通常是晚上贵、白天便宜,利用这个差价,车主就能赚钱。
欧阳院士算过一笔账,一块70度电的电池,如果利用得好,在它的整个使用寿命里,通过“卖电”给电网,车主可能赚回好几万块钱,这大大降低了用车成本,等于买车的时候就打了个大折扣。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在好几个城市开始试点这项技术,未来汽车变成一个会跑的“理财产品”,真的不是梦。
第二项和第三项技术,听起来就更有科技感了,分别是“全固态电池”和“全车身钙钛矿薄膜”。
先说全固态电池,它被看作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希望。
我们现在的锂电池里面有液态的电解质,在极端情况下有燃烧的风险。
而全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就是把这个液体换成了固体,从根本上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大家再也不用担心电池安全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它的能量密度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能储存更多的电,让车子跑得更远,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而钙钛矿薄膜,则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材料,它非常轻薄、柔软,可以像手机贴膜一样,整合到汽车的车顶、车门甚至引擎盖上。
你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你的车停在露天停车场,车身就在默默地吸收太阳光给自己充电。
这不就是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能源自由”吗?
第四项技术,“光伏闪充”,则是把上面提到的技术应用到充电设施上。
它不仅仅是追求充电速度快,更关键的是保证电力的来源是清洁的。
未来的超级充电站,顶棚上会铺满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旁边再配上大型的储能设备。
白天发的电先存起来,然后随时为来往的车辆提供快速的绿色电力。
这样一来,从发电、储能到用车,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零碳闭环,让我们的出行真正做到对环境友好。
把这四项技术串联起来看,一幅未来出行的美好画卷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一辆搭载着超安全、超长续航全固态电池的汽车,它的车身本身就是一个太阳能发电板,可以随时随地补充能量。
它不仅能在光伏超充站里快速“满血复活”,还能在城市用电紧张时,变身成为一个“移动充电宝”,为电网分忧,顺便还能为车主赚点零花钱。
在这样的图景里,汽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代步工具的范畴,它成为了解决国家能源问题、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
所以,欧阳明高院士的观点,实际上是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明了一个更高维度的发展方向。
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车企还在纠结于智能驾驶的算法、车内娱乐的功能时,我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庞大的汽车保有量,转化为国家能源网络中可以调度的战略资源。
这是一种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对汽车产业的重新定义。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全产业链的巨大优势和对未来能源格局的深刻洞察。
这场决定未来的下半场比赛,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格局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