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作者:任天辉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充电焦虑”正从公共场域向社区深处延伸。许多老旧小区由于建成时间较早,电力容量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电网扩容改造;同时,小区停车资源紧张,缺乏适宜的空间建设充电桩。近日,某小区业主向物业申请在其长租的人防车位安装充电桩,物业以安装充电桩会破坏人防工程主体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等为由拒绝配合。双方协商未果,业主将物业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令物业限期配合。消息一出,再次把“充电桩进小区”这一问题推到聚光灯下。
充电桩入驻小区本是利民之举。不仅有效缓解车主“找桩难”“排队久”的现实困境,让新能源车主告别“里程恐慌”,随时享受家门口的补能服务;同时,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导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社区宜居品质与居民生活便利度,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转型。当充电桩加速进入住宅小区,这一惠民工程既承载着绿色出行的时代诉求,也面临着用电安全与管理效能的双重考验。唯有在便捷服务与安全保障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保障充电桩安全绝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系统性工程。前期选址需科学严谨,避开燃气管道、疏散通道等区域,同步推进电网扩容改造,预留充足供电余量;同时,硬件配置须严守质量底线,选用国标认证设备,配备漏电保护装置,搭建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电流电压实时监测;日常运维要建立长效机制,明确物业、运营商、业主三方权责,定期巡检消除故障隐患,并通过宣传科普,进一步提升居民安全用电意识。
据了解,过去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但居住区充电桩安装率却长期徘徊在30%上下。数据显示,全国超60%的新能源车主曾遭遇物业阻挠、社区推诿或技术限制,充电自由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绿色出行转型的最大梗阻。数据背后,是“车快桩慢”的结构性矛盾,更是“安全焦虑”与“便利诉求”之间的拉锯战。
笔者认为,要破解当前困局,需从政策刚性约束、责任体系优化、构建共治格局三方面形成合力。首先,强化政策刚性约束,由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将新建充电桩纳入小区公共设施管理范畴,统一建设标准与服务规范;其次,推动物业管理模式转型,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将充电安全管理融入日常物业服务体系,实现治理角色的转变;最后,发挥业主自治功能,通过业主委员会的有效监督,构建多方共治格局,形成充电设施安全运行的保障闭环。
小小充电桩,服务大民生。充电桩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电力接口,更是检验城市治理智慧的重要窗口。当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快速增长时,我们既要看到绿色出行的未来图景,更要守护好万家灯火的安全底线。只有以绣花功夫推进充电桩建设,用责任链条筑牢安全屏障,才能让这一民心工程真正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