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1670万充电桩包围中国,车主:我还是充不上!
倪卫涛2025-08-25 13:37陕西
作者:倪卫涛,作家,已出版5本新商业图书《互联网+风口》
1670万个!当国家能源局甩出这个充电桩数字时,估计不少人眼镜碎了一地——这都赶上某些国家的总人口了,咱大中国的电动车充电,总该告别“续航焦虑”,进入“随便浪”模式了吧?可现实呢?不少电动车主依旧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抢充电桩,手机里十几个充电APP来回切换,比当年春运抢票还刺激。这1670万的“宇宙第一”充电枪数量,到底是治愈了“电动爹”的焦虑,还是给我们画了一个看起来很美、吃起来硌牙的大饼?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充电桩背后那些让你哭笑不得又扎心的真相,保证接地气,不玩虚的!
(一)1670万!这数字到底有多“唬人”?
先别急着欢呼“中国牛掰”,咱得先搞明白这1670万是咋来的。这里面,私人充电设施(充电枪)1249.4万个,同比增长58.8%;公共充电设施420.2万个,同比增长38%。好家伙,私人桩占了足足75%!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家有固定车位,能装私人桩,那恭喜你,你大概率是那1249.4万里的“幸运儿”,充电体验基本“岁月静好”。但如果你是没车位的“苦逼”租房党、老小区业主,那对不起,你能指望的,主要就是那420.2万个公共桩。
420万公共桩,听起来也不少啊!但你再看看另一个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上半年新注册就562.2万辆,同比增长27.86%,跟坐了火箭似的。简单算个账,3689万辆车,对应420万公共桩,平均下来,8.7辆新能源车要抢1个公共充电桩!这还没算上那些坏桩、慢桩、被燃油车占位的桩,以及分布在犄角旮旯你根本找不到的桩。所以,这1670万的总数,对于没私人桩的大多数来说,更像是“别人家的孩子”——看着光鲜,跟我没啥关系。
(二)“桩车比”的甜蜜陷阱:数字好看,体验骨感
现在很多媒体喜欢拿“桩车比”来说事儿,说什么“我国桩车比已达1:2.2”,言下之意就是充电方便得很。但这种算法,把私人桩和公共桩混为一谈,纯属耍流氓。对于没私人桩的用户,真实的“公共桩车比”可能是1:8,甚至1:10以上。这就好比告诉你,你们班平均身高1米8,你一看自己1米6,旁边站着俩2米的篮球队员,你啥感受?是不是想把统计的人拉出来打一顿?
而且,这420万公共桩的分布,也是个“老大难”问题。一线城市核心区,桩可能相对密集点,但车位紧张啊,充电1小时,找车位2小时,纯属家常便饭。到了郊区、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充电桩那真是“稀有物种”,跑长途跟“西天取经”似的,每到一个服务区,都得祈祷充电桩是空的、是好的。更别提那些老旧小区了,电网容量不够,物业不让装,私人桩装不了,公共桩进不来,车主们夹在中间,那叫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每天不是在担心没电,就是在去充电的路上。
(三)充电桩的“七宗罪”:你以为的方便,其实是“渡劫”
就算你运气好,找到了一个公共充电桩,也别高兴太早,接下来可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1. “僵尸桩/坏桩”魔咒:APP上显示“空闲”,兴冲冲开过去,要么充电桩屏幕黑屏,要么插上去没反应,要么充了一半突然断联。打电话给客服?“正在处理,请您耐心等待”,一等就是地老天荒。据某第三方平台统计,部分区域的充电桩“实际可用率”可能连70%都不到。
2. “慢充龟速”与“快充刺客”:好不容易找到个好桩,一看是慢充,功率2.5kW,充8小时才勉强满血,你等得起吗?想快充?行,电价+服务费,分分钟比油价还贵!尤其到了用电高峰期,电价蹭蹭涨,充一次电够买好几斤猪肉,车主的心在滴血啊!
3. “燃油车占位”与“充电桩私有化”:这简直是公共充电桩的“牛皮癣”!好好的充电车位,停着一辆油车,你按喇叭、打电话,车主要么姗姗来迟,要么理直气壮:“我就停一会儿,马上走!”更有甚者,有些私人车主买个地锁把公共充电桩占为己有,真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脸皮比城墙还厚。
4. “APP混战”与“支付迷宫”:想充电?先下载XX充电、XX出行、XX能链……手机里没个七八个充电APP,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开电动车的。每个APP都要注册、绑卡、充值,有的还不支持互联互通,充个电跟解密似的,老年车主表示:“我太难了!”
5. “信息滞后”与“导航坑爹”:APP显示有桩,到了发现是工地;导航导到小区里面,保安大爷一句“外来车辆禁止入内”直接给你干懵。这种“货不对板”的情况,谁没遇到过几次?
6. “停车费刺客”:有些地方,充电费本身不贵,但停车费高得离谱。你充个电1小时,电费20块,停车费收你50块,这哪是充电,这是在“买罪受”!
7. “节假日灾难现场”:一到五一、国庆,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就成了“战场”。排队长龙能从服务区入口延伸到高速主路,充电1小时,排队3小时是常态。有车主调侃:“别人过节看风景,我过节看‘龙’景。”
所以,别光看1670万这个数字多唬人,这些“甜蜜的烦恼”不解决,车主的“充电自由”就是一句空话。
(四)充电桩大跃进:狂欢背后的隐忧
不可否认,我国充电桩数量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大跃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资本的踊跃投入。这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绝对是好事。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全年预计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相当,这数字也确实够震撼,说明电动车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了。
但“萝卜快了不洗泥”,数量上去了,质量和运营效率能不能跟上?很多地方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建站,不管选址合不合理,不管后续运营维护,先把桩立起来再说。结果呢?建了一堆“晒太阳桩”、“僵尸桩”,资源严重浪费。有些充电桩厂家为了抢占市场,压低价格,用的元器件质量堪忧,导致充电桩故障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都在消耗着用户的耐心和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把桩往地上一插就完事了。它涉及到电网改造、土地规划、物业协调、商业模式创新等等。比如老旧小区的充电难问题,就不是多装几个桩能解决的,需要电网扩容、停车位改造、引入第三方运营等多管齐下。再比如,如何提高公共充电桩的利用率?如何平衡投资方的收益和用户的成本?如何实现不同品牌充电桩的互联互通?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