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如果电价减半” 从网络热搜,到学术讨论,再到生活改善,最后科技狂想。
多数人先想到生活层面,比如实现 “空调加洗烘衣服自由”,家里烧水做饭只用电等。
而从产业经济视角,这个问题意义重大。
历史表明,能源成本革命性下降常是工业革命与财富浪潮的导火索。
那么,电价若大幅下降,会催生什么样的万亿新产业吗?
答案可能让你认识,未来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当前,居民用电价格大多在0.6 至 1 元每度之间。这一价格包含两部分重要成本:
要让电价 “腰斩”,有一个关键前提:未来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能稳定在0.15 元每度。
为什么这个数字如此重要?
上网电价是电厂卖给电网的价格,再加上输配电成本、税费等,才构成居民最终支付的电价。若上网电价能压降至0.15 元每度,叠加现有的0.15 元输配电成本,基础成本约0.3 元每度。即便算上其他费用,也有极大可能让终端电价降至当前的一半左右。
所以,若上网电价能稳定在0.15 元每度,电价减半并非空想。
(数据来源:上图水印)
这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未来电价还能降多少?当电费越来越低,世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望月湖团队正是从这个疑问出发,顺着 “电价下降” 的线索深入探究,最终得出了另一组耐人寻味的结论 —— 也就是下图呈现的内容。
开发近百万平方公里的西北大平原,经济价值不可估量,甚至可能催生万亿级产业。但它面临一个核心难题 ——缺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或许能带来启发。这条输水线路全长约1500 公里,主体采用明渠输水,全线落差达100 米。
再看抽水蓄能电站,其度电抽发储能的收益通常低于0.15 元每度。不过,若水源免费,且采用水泥明渠输水,参考南水北调黄河南岸每百公里4 米的落差来算,一度电抽水可将水抽高约320 米,这意味着能把水调配到8000 公里以外的地方。
要知道,地球上目前还没有超过8000 公里的长河。这一数据对比,更凸显了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技术手段调配水资源的潜力,也为西北大平原解决缺水问题、释放经济价值提供了一种思路方向。
想知道抽水调水如何实现零能源成本吗?关键藏在海拔差里。
如果水源地海拔高于受水区,调水时就能顺势发电。电能反哺抽水过程,能源成本完全抵消,甚至有盈余!
抽水能力有多强?
以 1GW、百米水头的抽水发电站为例,其抽水流量通常能达到1000 立方米每秒。
要知道,南水北调中线的设计最大流量也才420 立方米每秒。
对比之下,抽水能力完全不是问题!
成本主要花在哪?
核心投入是水泥渠道的建设,以及水源的获取成本。
至于能源和海拔落差?有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助力,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更大的价值在哪?
从青藏高原往西北调水,不仅能实现能源正收益,还能大量消纳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
未来,能高效消纳新能源的领域,调水将是重要角色之一!
在众多领域中,AI 与数据中心的组合堪称 “算力猛兽”,背后藏着一个万亿级产业。但这头 “猛兽” 也是十足的 “电老虎”。
训练一个类似 GPT-4 的大语言模型,耗电量足以供数千家庭用一年。国内 AI 领域的 “百团大战”,能耗更是惊人 —— 也只有中国能支撑如此庞大的电力需求。
日常支撑云服务、短视频、在线会议的数据中心,耗电量同样不容小觑。有预测显示,到 2026 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可能与日本全国的用电量相当。
目前,电费在数据中心运营总成本中占比达 30%-50%,是主要支出项。高昂的用电成本,正限制着算力的发展速度和应用范围。
但如果电价能减半,情况将彻底改变。廉价电力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 “燃料”,一旦成本降低,再配合芯片性能的提升,算力必将飞速迈向万亿级的未来。
再看电动汽车与充电网络:它们正从 “省油钱” 向 “零成本出行” 跨越。
车辆到电网(V2G)技术即将普及。到那时,每辆电动汽车都将成为移动储能单元 —— 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向电网卖电盈利。这不仅会创造全新的能源交易市场,当电费不再是关键考量,电动汽车也将不再只是交通工具。
它们会变身家庭能源管理中心,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围绕电动汽车的产业链,想象空间将无比巨大。
与此同时,光伏和风电等绿色能源的成本正快速下降。
回顾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廉价蒸汽(来自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廉价电力(来自煤炭和石油)。
而下一次全球经济的爆发点,极有可能依靠廉价、清洁、广泛的绿色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