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张明明 杨鸣
“充电费降了一半,电费、服务费清清楚楚,检察院这实事办得贴心!”8月11日,郑州航空港区居民刘先生看着充电桩上清晰的价目表高兴地说。这让群众暖心的变化,源自郑州航空港区检察院针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收费不规范问题办理的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
收费乱象成民生问题
随着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逐步在城乡居民区的普及,充电桩收费乱象逐渐演变成民生问题。
今年3月,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干警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运营商在收费中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超标账,单次充电费用明显高于合理价格;二是混合账,电费与服务费打包计价,居民付费仅见总额,不知明细;三是模糊账,收费标准不公示、变动无通知,群众只能看到结果。
“每次充电的费用算得都稀里糊涂。”一名居民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看似细碎的充电账,实则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钱袋子”,更折射出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该院干警在履职中敏锐意识到,这一分一厘不仅是电价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民生问题,必须以法治手段推动治理。
长效监管标本兼治
群众诉求就是行动指令。5月12日,该院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完成证据链固定、公益损害评估、与价格管理部门会商后,依法向市场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开展区域电动自行车充电服务行业系统性治理。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表示正持续推进系统治理工作,立即对辖区182个小区加大全覆盖检查力度,重点核查“价费分离”落实、收费公示及标准合规性等情况,并通过联合约谈服务运营公司商定限期整改时间、升级服务平台等整改举措,规范充电乱收费行为。
截至目前,辖区实现所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收费标准在服务点显著位置公示、电费与服务费分开核算、消费详单在小程序上明示,群众充电消费实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为做到标本兼治,该院与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针对充电设施规范收费、安全运行等问题,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持续用法治力量守护群众“钱袋子”。该院将始终坚持“小案不小办”的司法理念,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职能,不仅解决了消费不透明、收费不规范等民生难题,还促进了充电公司服务软件迭代升级,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让群众在每一件民生实事中都能感受到法治温度与检察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