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介绍技术创新情况。
领充新能源展厅。
清晨,位于西安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呈现繁忙景象。800平方米的空间里,35个完整测试平台有序排布,电气安全、可靠性检测等各项测试有条不紊地推进,为每一款产品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在位于沣东新城的领充生产基地,智能产线同步启动运转,带着“西安制造”印记的设备正在稳定生产。这些经过严苛测试的产品,目前已覆盖全国市场,并远销挪威、芬兰等20多个国家。
在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的浪潮中,领充这家扎根西安的企业,正以“实验室研发+基地生产”的协同之力,拆解“充电慢、落地难、环境适应性差”等行业堵点,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西安动能。
国内首创油浸式液冷技术
让充电桩在极端环境下更“抗造”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戈壁滩上,一台领充新能源充电桩已在冰火考验中坚守300多个日夜。夏季正午,机身在烈日炙烤下温度突破50℃,但透明油基冷却液包裹的内部电子元件仍平稳运转;冬季-40℃的严寒里,它也未因冷凝结冰而罢工——这台搭载着全球首款40kW浸没式液冷充电模块的充电机,正以“全年可用率超99%”的表现,改写着极端环境下充电桩的运行纪录。
“这是我们与克拉玛依石化联合研发的突破,首次将油浸技术跨界应用到充电桩行业。”在领充新能源展厅,总裁助理耿春海指着同款展品解释说,传统风冷设备在克拉玛依这类环境中,常因散热效率骤降或冷凝问题频繁罢工,而油浸式液冷技术通过恒温散热系统,不但让运维频次大幅降低,而且让运维成本也降低60%左右,且显著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据了解,经过在克拉玛依地区近一年的实地验证,该技术样机运行状态极为稳定。预计今年11月,该模块的升级版将正式投入市场,为新能源补能领域带来新的活力与变革。
在领充新能源展厅,一面由400余项专利证书砌成的“技术长城”上,这样的创新并非孤例:全灌胶工艺让模块故障率大幅下降,企业因此敢承诺“模块终身质保”;智能动态功率分配算法实现毫秒级电力调配,让每一度电都得到高效利用……这些技术组合拳,正精准破解着高速充电排队、乡村落地难、恶劣环境故障多等行业痛点。
场景化解决方案
破解行业共性难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狂奔的背后,充电基础设施的适配性始终是绕不开的坎。从2015年创始团队涉足充换电领域,到2020年“领充”品牌正式启航,这家扎根西安的企业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充电桩在千差万别的电网环境里都能“好用”。
耿春海道出行业痛点——节假日高速充电站的瞬时负荷常让电网“喘不过气”,乡村薄弱电网扛不住大功率设备,这些共性难题制约着产业发展。
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领充试验场,一套“光储充直柔”系统正展示破题思路:六交两直的架构让光伏板、储能柜与电网灵活“对话”,云、边、端三层控制系统如同精准的“电力调度员”,实现多台区容量共享。数据印证着效果:采用该方案的场站配电容量降低22%,光伏发电量提升24%,彻底与“过重载”说再见。
据悉,目前这套智慧系统已在现实场景中落地生根。在北京朝阳区东坝智慧FUN露天市集,领充打造的光储充一体化场站正上演“能源魔术”:光伏顶棚白天收集的阳光,先变成电能存入储能柜;正午用电高峰时,设备自动切换为储能供电;到了夜间,再用低谷电价给储能“补能”。首年预计发电22万度的这套系统,让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碳排放显著降低。
下沉市场的创新更显温度。针对乡村电网容量有限的特点,领充推出的160千瓦“一拖四”设备,无需增容改造,直接接入就能满足四辆车同时充电,建设成本砍半。西安某老旧小区门口,在道路停车位上安装的交流充电桩,既能满足小区电容不足车主无法充电的问题,也解决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生动诠释着“充得上、用得起、靠得住”。
这种场景化能力同样延伸至海外。凭借全栈自研的电力电子技术,领充充电桩能兼容99.9%的新能源车型:在挪威-30℃的极寒中稳定运行,在意大利街头适用多品牌车辆。
截至目前,超150万台设备下线,90%以上的全国产化率、电力鸿蒙认证与IATF16949国际认证,让“西安智造”得到全球市场的认可。
从补能设备到能源生态
持续推动充电体验升级
领充新能源展厅里,各类前沿技术模块旁,能源管理系统演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格外醒目——各地场站的光伏发电量、储能状态、实时充电需求在此汇聚。这串流动的数字,标志着企业已从“设备供应商”转身为“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从2019年提出OBC在线充方案支撑工程机械电动化,到为车企搭建充放电检测平台,再到参与构建光储充微电网,领充的创新触角已深入新能源产业全链条。
“未来的充电站不是简单的‘插电桩’,而是能源互联网的节点。”指着中国石油东坝示范站的图片,耿春海告诉记者,这里的设备正将光伏电、储能电、电网电“揉”成绿色能源网,让电动车真正“喝”上绿电;而其与上海企业合作的7kW V2G产品,将车网互动融入每户家庭中。电动车在夜间低谷是“吃电”,白天用电高峰期“放电”,既稳定电网又能为车主创收,开启了私家车主从“单向充电”到“双向互动”的变革。
面向未来,兆瓦级超充技术升级、车网互动技术探索、光储充系统标准化将是攻坚重点。“当充电桩成为连接车、网、储的节点,新能源汽车就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能源单元。”耿春海说。
这份创新底气,源自西安的产业沃土: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输送的人才占研发团队半壁江山;高新区的研发补贴、创新项目资助等政策,让企业能专注创新。“尤其是周边聚集了众多电子信息、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圈,极大便利了我们的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和协同成本。区内经常举办的产业对接会、技术沙龙等,也促进了信息交流与合作。”耿春海说。
2025年上半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2.3%,形成整车龙头引领、重卡新势力崛起、核心配套加速的局面;充电桩产量增长 59.4%,领跑全国。像领充新能源这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技术为坚实支撑,在新能源补能等各个细分领域积极探索、奋勇前行。
从解决“充电难”到重构能源生态,这场从西安出发的创新实践,正让古城科技基因与新能源浪潮碰撞出更多可能。耿春海表示,领充将继续深耕新能源汽车充放换电和新型电力系统,坚持技术创新,拓展智能终端、服务、软件三级生态服务能力,推动充电设施产业发展,完善配套,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与“双碳”目标达成。
来源:西安日报 责编 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