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宝马展示了其自动充电机器人的“不凡身手”,使得业界将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一新兴领域。当车辆停泊到车位后,宝马自动充电机器人可精准定位充电口、自动完成路径规划、插枪并开始充电,充电完成后自动拔枪复位,达成无需用户介入的全流程充电,用时仅几十秒。
这并非孤例,极氪2024年放出了泊车与充电机器人联动的视频;华为今年年初展示了尊界S800自动驾驶对接充电机器人的场景;最近,比亚迪公布了自动充电及充气机器人专利,理想汽车与长广溪智造携手推出全球首款一对多滑轨式充电机器人……
一场关于充电机器人的赛道竞速已悄然拉开帷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滚滚浪潮与用户对便捷充电的迫切需求相互激荡,这个越来越受人关注的“小众”赛道,正酝酿着更多可能。
车企与供应商共同发力
宝马完成技术概念验证的消息,为充电机器人赛道带来新的活力。在这一领域,众多车企和供应商纷纷展开布局,共同发力。
车企在充电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往往与用车生态紧密结合。例如,极氪的自动充电机器人能快速识别车辆位置,自动完成充电枪的插拔。极氪计划将这套系统推广到旗下充电站,并且已在极氪009等车型上进行适配。据悉,极氪能源集成超快充桩的自动充电机器人,配合V3极充桩可实现最大800kW的输出功率,再加上泊车端到端场景模型与实时通信技术,未来有望实现车辆在无人状态下的自主高效补能。
华为推出的自动充电机器人,采用银白色机械臂设计,配备高清摄像头和雷达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汽车充电接口位置并完成插拔操作。在与尊界S800的合作中,这款产品展现出强大的功能:车辆自动泊入后,机器人便可自动完成充电、结算等流程,全程无需车主下车干预。目前,该款充电机器人已在全国8个城市投入使用,且适配华为超充联盟的所有车型,包括小鹏、比亚迪等众多品牌,大大扩展了使用范围。
理想汽车与长广溪智造推出的一对多滑轨式充电机器人,借助模块化滑轨设计与动态调度算法,实现了单台机器人对多车位的智能覆盖,充电效率提升300%,可有效降低运营商的硬件投入成本;同时,融合3D视觉引导与柔顺力控技术,能在0.6秒内精准识别充电口并完成毫米级插拔控制,全车型自适应技术使其兼容从微型车到大型SUV的所有品类。用户只需通过理想汽车车机系统或手机App发起充电请求,机器人就会沿滑轨自主规划最优路径进行充电操作。
桩企在这一领域凭借技术创新,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今年5月,挚达科技推出第6代“灵蛇SmartLink”充电机器人,采用绳驱柔性技术,解决了传统机械臂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问题,具有占用空间小、定位精度高、识别速度快等特点。挚达科技已与驭势科技在香港机场合作落地10余台该设备,并将产品拓展至新加坡、卡塔尔等海外市场。此外,挚达科技还与奔驰、丰田、奇瑞、极氪等国内外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智能充电技术的标准化落地。
行业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车企和供应商从不同角度切入,共同推动充电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智能充电从概念逐步走进现实生活。
上海济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驭科技”)为移动充电机器人提供底盘技术。济驭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罗永昌介绍道,2024年,其产品在这个领域的出货量在4000台左右。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整个市场的规模约为4亿元;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650亿元;到2030年,有望进一步增长至1800亿元。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产品不断丰富以及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充电机器人领域潜力巨大。
记者还了解到,与去年相比,今年充电机器人行业在客户结构上出现明显变化。2024年,移动充电机器人出货量的单一大客户特征较为突出,主要依赖少数几家企业支撑市场需求。今年以来,客户群体的构成更为多元,单一大客户的影响不再像去年那样显著。这也意味着,进入该赛道的市场参与者明显增多,不仅有传统的能源服务企业,还有不少新兴的科技公司跨界入局,行业生态正逐渐走向多元化。
这种客户群体的扩容,一方面得益于头部企业在供应链性价比和产品品质上的突破,它们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稳定性,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打牢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移动充电机器人赛道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罗永昌告诉记者,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的前景来源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占比仅约10%,但新车渗透率已超55%,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体量不断扩大,经过2~3年的大量市场置换,当保有量占比逐步提高,用户对智能充电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也将随之呈现出“裂变式”发展的特点。届时,无论居民小区、商业停车场,还是城市公共充电站点,移动充电机器人都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
宝马、极氪等车企,以及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布局移动充电机器人领域,正是认识到了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它们在组合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领域布局超前,但若缺少自动充电环节,就无法形成一个闭环。例如,车辆行驶到地下车库,却还需用户下车充电,智能化的意义便打了折扣;Robotaxi车队规模也在扩大,若车辆仍需人工充电,不仅会增加运营成本,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无人化。出于市场对高效、便捷充电需求的增长,充电机器人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以“补位者”姿态凸显价值
新能源汽车补能赛道加速崛起,充电机器人以“补位者”姿态凸显价值。
罗永昌表示,当前这一细分市场呈现“大企业+创业公司”的双轨格局。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为代表的电池巨头是市场的主导力量。它们依托自身在电池领域的核心优势,采用“自研电池+外部采购部件”的集成模式,将各类组件打包为成品出售。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企业既有的电池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快速实现产品落地,因此其成品在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
与此同时,创业公司也在赛道中积极探索,例如安徽易加能等企业,凭借对细分场景的精准洞察,专注于分布式储能与智能充电的技术迭代,成为市场创新的补充力量。
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已度过纯粹的初期探索阶段,进入初期迭代与爬坡期。这意味着产品已完成基础功能验证,开始向性能优化、成本控制、场景适配等方向深化发展。
在用户体验层面,当前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有和无”的痛点。正如手机充电宝的普及逻辑,用户最初的核心需求是“能充电”,而非对品牌或体验的挑剔,移动充电机器人同样如此。无论老旧小区、高速服务区还是景区,只要能解决新能源汽车不易充电的难题,用户反馈普遍正向。这种“功能优先”的体验特征,也反映出行业仍处于满足基础需求的阶段,而未来将逐步向效率、便捷性等更高维度的体验升级。
易加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还是认知度不足。相比传统固定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优势非常明显:既能配合国家“削峰填谷”的电力调配政策,又能像“充电救援车”一样灵活部署。但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单位,很多人还没听说过这个概念,甚至连业内人士都误以为它只是带轮子的“充电宝”。这种认知断层导致产品推广时常常需要从零科普,市场教育成本极高。
展望未来,罗永昌判断市场将呈现3大特征:一是电池巨头凭借供应链与技术优势,将持续占据市场主流,创业公司更多扮演技术补充角色;二是产品属性决定其属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个人消费需求几乎为零,政府或国企主导的集采将是主要采购模式;三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充电桩数量不足的问题逐步缓解,但电网容量不足与“潮汐现象”将成为新挑战。电网扩容不仅涉及巨大的工程成本,更无法解决用电时段不均衡的问题,这为包括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内的移动储能技术提供了长期存在的价值。
文:郝文丽 编辑:庞国霞 版式:刘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