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即将出手!充电运营服务规范发展迎来机遇与转折
充电站投研2025-08-07 12:39
导读
•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
"国家放开充换电服务费,企业自主定价竞争加剧。政策力推充电网络超前布局,技术升级与安全监管双管齐下,充电桩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绿色出行保驾护航。"
日前,国家能源局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165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化条件,因此各地已基本放开充换电服务费,由充换电企业结合市场竞争情况自主确定。
国家能源局持续指导运营企业规范经营,要求公共充换电站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运维人员队伍,强化日常安全巡检、智能运维等措施,提升重点场景和时段设备可用率和故障处理能力。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积极研究制定关于提升充电运营服务质量的政策文件,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在规划建设层面,国家能源局 2024 年初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编制指南》,指导各地结合电动汽车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布局充电网络。通过优化建设规模、网络结构及技术模式,推动形成高效覆盖的充电服务体系。配套电网建设同步加强,电网企业落实 " 三零 "" 三省 " 服务举措,简化报装流程,提升 " 获得电力 " 服务水平。住房城乡建设部将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缺口数 " 纳入城市体检基础指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加速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
技术升级方面,支持企业研发高效安全智能充电设备,推广无线充电等新技术,并建成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实现全量公共充电设施接入,提升运行监测能力。
设施管理环节,2016 年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已明确物业服务企业责任,要求其配合提供图纸资料、协助现场勘查施工。2023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提出以城市为单位制定居住区建设管理指南,优化支持政策,建立街道、居委会基层管理机制,形成 " 一站式 " 协调与投诉处理体系。目前,国家能源局正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地方建立权责清晰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法律保护领域,最高人民法院积极践行 " 绿色原则 ",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和条线业务培训,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应为充电设施安装提供便利,并指导地方法院细化物业配合义务及规则适用。针对群体性纠纷,采用 " 示范判决 + 调解 " 模式实现批量化解,部分地区还与司法、住建部门建立常态化调处机制,2023 年以来物业服务纠纷案件数量持续下降。下一步,最高法将发布涉充电桩纠纷典型案例,强化司法裁判的规范引领作用,切实保障业主合法权益。
多部门协同发力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司法保障三重维度,既解决当前安装使用痛点,又为未来技术迭代预留空间。随着智能化平台建设、新技术推广及法律纠纷化解机制的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将更趋完善,为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电动汽车充电运营规范发展除了在政策框架支持和地方强化之外,技术标准、运营管理及安全监管的完整体系也亟需完善:
第一,技术标准与运营升级
一方面是充电设备效能与智能化提升,充电桩需支持动态功率分配、实时状态显示(空闲/故障),减少用户无效等待;推动高压碳化硅模块国产化;推广光储充一体化及V2G技术,探索电价套利与反向送电收益。执行GB/T 18487系列标准,规范充电模式分类(模式1-4)、连接方式及安全防护要求,确保设备兼容性与安全性
另一方面,精细化运营策略。实施峰谷定价机制(如夜间降价50%),结合增值服务(休息区、洗车)提升用户体验;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业态融合,延长场地租赁期限至10年以稳定经营。建立标准化运维流程,包括设备巡检、故障响应(核心故障24小时修复)、环境卫生管理,推行“首问负责制”和用户报修跟踪机制。
第二,安全监管强化
建设与运营安全。高层建筑需设专用充电场所,禁止在疏散通道等公共区域充电;充电枪头寿命标准从1万次提升至3万次插拔,淘汰20%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旧桩,老旧设施限期整改;利用边角空地增设合规充电区。运营企业需落实防雷击、漏电保护等安全技术规范,建立消防演练制度和专职安全员配置。
用户行为约束。违规充电拒不整改将面临处罚并承担事故赔偿责任;推广智能充电柜替代私拉电线等风险行为。
第三,行业生态协同
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存在区域失衡:一二线城市渗透率50%,三四线城市仅20%;东部沿海充电桩占比超60%,西部县城覆盖率不足。盈利能力不足:公共充电桩日均使用不足4小时,利用率约15%,投资回收周期超5年。技术瓶颈:冬季低温充电时长增加40%,大功率充电需配套储能电站缓解电网冲击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但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充电便利性提升直接拉动消费:公共充电站服务半径缩短至1公里内,新能源车渗透率从三年前15%升至35%;车企端整合充电权益(如免费额度、专属站)作为营销核心,形成“车桩协同”正向循环。充电运营规范性发展,正通过统一标准、技术迭代与安全管控,显著提升行业效率与用户体验,逐步解决区域性失衡与盈利难题,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破解当下困局仍然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充电运营规范化发展通过政策强制力、技术创新与市场化机制协同推进,以安全监管和用户体验为双核心,驱动行业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全国充电运营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结合省级充电平台全面接入各类充换电设施数据,实现“省级部署、三级应用”,支撑规划布局与用户找桩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禁止低价倾销或高价垄断,构建真正开放统一的充电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