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发展有多火热?充电桩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7月31日,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28.2万个,同比上升99.2%。截至6月份,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610.0万个,同比上升55.6%。
中国充电桩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包括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桩俗称慢充桩,通过车载充电机为电动汽车充电,功率小、速度慢,但成本低,多用于小区充电。直流桩俗称快充桩,直接为车辆充电,功率大、速度快,但成本较高,主要用于公共充电场景,功率范围在30kW至360kW之间。由于直流桩效率高、能缩短充电时间并提高利用率,其市场比重将持续提升。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显著增长。从2011年至2025年(截至6月),新能源车销量和市场渗透率逐年上升。销量方面,2011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2024年已突破1200万辆,而2025年前六个月销量达693.7万辆,展现出强劲势头。渗透率方面,从2011年接近零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40.9%,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44.3%。这表明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预示着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2020年至2024年,中国充电桩行业的市场规模显著增长。2020年约为80亿元,2021年增至130亿元,2022年达到240亿元,2023年进一步扩大至320亿元,2024年攀升至450亿元。这一持续扩张反映了市场需求和投资力度的增强,显示出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2019年至2024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约100万台增至2024年的超过1200万台。其中,私桩保有量增长尤为显著,占比最大。同比增长率在2021年达到峰值,接近120%,随后逐渐放缓,2024年降至约50%。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体现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为电动车普及提供了坚实支撑。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截至2024年,中国公共充电桩分布呈现明显地域差异。广东省以27.10%的比例位居首位,浙江省以12.07%紧随其后,江苏省和上海市分别占比11.42%和8.94%。此外,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和北京的占比分别为8.09%、6.79%、6.70%、6.70%、6.30%和5.89%。这些数据表明公共充电桩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与当地电动车普及率密切相关,反映了区域发展特点和战略重点。
充电桩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包括元器件和零部件供应商,如充电模块、功率器件、变压器等,代表企业有许继电气、科士达、沃尔核材等。中游涵盖整桩生产和运营,特来电、星星充电、南方电网等为代表企业。下游是终端用户和电动车制造商,包括福特、宝马、比亚迪、特斯拉等。各环节分工明确,协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025年,国内充电桩市场竞争格局高度集中,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占据主导地位。根据2024年数据,特来电以19.8%的市场份额领先,星星充电和云快充分别占比17.5%和16.4%,前三家企业合计占据53.7%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广泛布局和成熟模式脱颖而出。特来电在大功率充电桩领域占据优势,公共桩功率市占率达22.5%;星星充电以快速增长和广泛覆盖著称;云快充则专注于提供高效公共充电解决方案。
主流充电桩运营模式主要包括运营商主导、车企主导和第三方平台主导三类。运营商主导模式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线上提供APP、SaaS平台及增值服务,线下负责投资建设和运维保养。车企主导模式以特斯拉、蔚来、小鹏为代表,收入来源主要是充电服务费和电费差价。第三方平台主导模式以快电、云快充为代表,收入来自服务费分成和大数据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