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从高速服务区到城市商圈,兆瓦级超充正在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能版图。
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为中国新能源车补能体系按下加速键。
这份文件首次提出清晰目标:到2027年底,全国250千瓦以上大功率充电设施总量将超过10万台,其中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完成率100%,重点城市核心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
在G0421许广高速湘阴南服务区,新能源车主蒋先生体验了液冷超充技术。“开始还做好了充电半小时的准备,没想到几分钟就可以驾车驶离服务区了”。这样的高效补能场景,即将在全国高速路网铺开。
01 政策破局:化解3700万辆新能源车的补能焦虑
截至2025年5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约3700万辆,而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仅为1440万台。
更严峻的是,直流快充桩仅189.5万台,对应车桩比高达19.5:1,远高于3.5:1的政策安全阈值。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排队问题,成为新能源车主的最大痛点。
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文件,核心是以“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突破口。文件要求省级牵头部门联合交通、能源、自然资源等单位,在半年内完成大功率充电设施专项规划。
规划将优先锁定节假日利用率超40%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并对这些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同时,公交、物流、中重型货运等专用场景也被纳入重点布局范围。
“推动企业自建网络无差别开放,能让更多用户享受到优质充电服务,这是行业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共赢’的重要信号”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表示。
02 技术路线:液冷超充与国产芯片的双重突破
在湖南许广高速湘阴南服务区,液冷超充技术实现“充电1秒1公里” 的突破。相比传统快充,液冷超充站充电速度快,故障率低,枪线温度、噪音控制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
政策将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等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要求2027年前实现90%国产化率。面向重卡、船舶、飞机等超大倍率场景,将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试点。
技术升级带来成本变革。以250千瓦充电桩为例,采用40kW模块电源只需7个,比30kW模块节省2个,单桩可节省成本7000元。目前40kW及以上功率等级模块电源渗透率正加速提高,优优绿能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其40kW模块电源销售额已超过2023年全年。
比亚迪、华为等企业相继推出的兆瓦级超充产品已在市场落地。其中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大幅缩短补能时间。
03 场景落地:高速走廊与城市网格的精准覆盖
政策落地最直观的体现是高速公路场景的变革。湖南在G0421许广高速建成全国首条全液冷超充高速走廊,覆盖6对服务区12座全液冷超充站。
湘阴南服务区双侧各配置4把最大功率600千瓦的超充枪、12把最大功率250千瓦的快充枪,兼容现有及规划的各类新能源车型。
在城市空间,上海创新推出“发展区、保持区、调控区”三区管理。充电需求高于供给的“发展区”鼓励适度超前建设;供需均衡的“保持区”重点提升服务水平;供给过剩的“调控区”则限制增量设施建设。
在浙江台州路桥区宏达生活广场,60个崭新的快充桩整齐排列。这个由中国石油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的充电站,自今年1月投运以来已累计服务车辆3万余车次,日均服务能力达700辆。
“以前碰上高峰期要排队等很久,现在快充多且不排队,半小时就能充好”一位网约车司机这样描述体验变化。
04 运营革命:从“孤岛”到“微商圈”的业态升级
四部门政策明确提出,充电场站要打破传统单一功能,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场站同步引入餐饮、购物、汽车服务等业态,打造“停车—充电—消费”一站式体验。
在石家庄东明国际家居充电站,50个直流快充桩解决了车主“找桩难”问题。“以前要去很远的充电站,现在逛街停车时就能充”车主杨女士表示。该站还实施扫码绑定车牌免费停车2.5小时政策,实现边停边充。
政策还要求充电运营企业加快智能运维平台建设,力争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在湖南高速液冷超充站,运维人员每日分早中晚巡检3次,任何桩枪出现故障,一小时内即可赶到现场处置。
技术创新推动运营升级。石家庄新华区高东街的河北地矿绿荫充电站研发了智慧充电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充电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占地9000平方米的充电站按照“一站五区”规划,划分超充区、快充区、慢充区、重型车充电区和休闲配套区,构建智能化充电服务生态系统。
05 政策保障:土地电力资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实现10万台大功率充电桩目标,需要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四部门政策构建了土地、电力、资金的完整支持体系:
土地方面:优先保障高速服务区、物流枢纽等关键节点用地,允许“充电+商业”混合开发。
电力方面:电网扩容审批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解决充电站接电难问题。
资金方面:形成“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双轮驱动,对示范场站给予最高30%建设补贴。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重庆出台《超充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奖励办法》,对完成目标的区县按档奖励:Ⅰ档5万元/桩,Ⅱ档3万元/桩。评价采用“半年评估、全年考核”机制,综合考虑建设成效与安全高效情况。
金融机构创新支持。政策鼓励银行推出“充电贷”,支持REITs、绿色债券等多元融资。同时明确充电运营企业可通过接入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需求响应,把“充电站”升级为“虚拟电厂”。
06 产业机遇:2000亿投资激活产业链各环节
据中国充电联盟测算,若按现有公共充电桩数量翻倍,仅充电设备就需投入约1200亿元;加上配电、高压接线、EPC施工等费用,总投资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充电设备制造商迎来重大机遇。2025-2027年,国家将大功率充电设施新增至10万台以上,直接拉动1200亿元设备投资。面对兆瓦级快充需求,国内厂商正突破高压模块技术瓶颈,预计SiC器件成本下降30%以上。
充电运营商获得长期经营保障。政府明确“长期稳定经营”导向,鼓励签订10年以上场站租约,并通过专项债、建设补贴、电价优惠等降低重资产投入风险。
新能源汽车企业则需转变发展思路。政策要求车企自建的大功率充电网络“无差别对外开放”,倒逼其从“补能配套”转向“公共基础设施运营”。通过开放超充网络,车企可获得充电运营收益、碳积分及电力交易多重回报。
地方政府与平台公司成为关键推手。省级部门正会同多方编制大功率充电专项规划,优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物流枢纽布局兆瓦级示范站;通过专项债、土地作价出资等政策组合,打造“快充示范城市”。
在京昆高速石家庄服务区,新能源车主王女士拔下充电枪,仪表盘显示电量已达80%。从30%到80%,用时20分钟——这恰好是她吃完一顿简餐的时间。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加速复制。
在深圳一家充电桩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师正在测试新一代国产碳化硅功率模块。这些核心器件一旦突破量产瓶颈,将使国产充电模块成本再降30%,推动中国充电技术从跟跑转向全球领跑。
从四部委联合发文到地方创新实践,10万台大功率充电桩的蓝图已进入倒计时。当补能效率真正比肩燃油车加油,新能源车的最后一块短板将被彻底补齐。
充电桩与车的距离,决定了新能源革命的广度。
综合财联社、澎湃新闻、长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