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10:59:52 来源: 小怪吃美食
北京
前有氢燃料电池苦苦坚持十余年,后有“无线充电道路”高调登场。日本最近又搞了个大新闻:他们成功实测了“边跑边充”的无线充电公路。电动车在时速60公里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持续充电,官方宣传说:未来长途行驶“再无续航焦虑”。
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又是日本人点科技树的迷之自信时刻了?
氢燃料电池:孤独的坚持,孤单的赛道
先来复习一下历史课。十几年前,当全球车企一窝蜂冲向锂电池赛道时,日本人独树一帜,ALL IN氢燃料。丰田甚至把“国家技术尊严”押在了Mirai这辆氢车上——Mirai,日语“未来”的意思。
结果我们都看见了:未来还没来,加氢站先没人建。
氢能车最大的问题不是车,是“加不到氢”。全球加氢站数量堪比五星米其林,找起来比找真爱还难。
而锂电这边呢?从比亚迪一路卷到特斯拉,国产蔚小理日新月异,连楼下烧烤摊老板都知道LFP比三元电池便宜。
现在,又来了“无线充电道路”
日本最新的思路是这样的:你车在路上跑,我路下埋着线圈,靠电磁感应给你充电。这技术听起来像是给全国公路贴上“能量补丁”,你边开边充,续航焦虑拜拜、充电排队说再见。
是不是很酷?但我们冷静一下,问题也不少:
1. 谁来铺?钱谁掏?
你以为就是埋点电线那么简单?不,这相当于要把整个国家的公路翻一遍。施工成本不低,维护成本更离谱。别说全国,就算铺个东京到大阪的高速段,也得烧掉一堆预算。
2. 充电效率,真的靠谱吗?
60公里每小时能稳定充电不代表高效充电。无线充电的本质,是“感应”而不是“导通”,效率先天就打折。
你可以理解为:这就像用“隔空投喂”解决饥饿问题。能吃到,但吃得慢、掉得多。等你真的跑高速,可能电还没来得及感应,你已经飞出几公里了。
3. 兼容性谁说了算?
日本车企擅长各搞各的:丰田有一套标准,日产有另一套,本田说“你俩别吵,我再发明一套”。
你能保证所有车都能匹配这路?特斯拉的线圈你接得上吗?
别又是一场“互不兼容的科技大赏”。
那超过60公里怎么办?难不成边充边飘移?
很多朋友看到新闻就说:“哇,60公里还能充电,好先进啊!”
我说兄弟你冷静点——那超过60公里呢?高速120算不算把电感线圈甩出磁场了?
无线充电是靠车底线圈和路面线圈共振,就跟你把手机放无线充电板上一样。
你试试边晃边拿着手机充电?别说充了,有信号就算你运气好。
要真上120公里时速,电动车可能还没感应上,人已经到了服务区门口。
再极端点说:马斯克开着Cybertruck呼啸而过,一吨多的钢铁猛兽压上这电感线圈,我不担心能不能充电,我担心地底电缆能不能挺住。
所以目前这个技术,更像是“低速缓充的锦上添花”,适用于:
但要真靠它支撑“边跑边满电”,那不是车,是玄幻小说里飞的云。
日本人真的“又”点错科技树了吗?
我觉得得分两头看。
一方面,日本人的科技偏执症依旧在线。氢燃料不是技术错误,而是商业时机选得太早,孤注一掷在一个没成熟的生态里,结果成了孤岛。
现在搞无线充电路,技术没错,但也还没到“全民适配、人人需要”的市场阶段,就这么砸资源,很可能又成了“我们做到了!但没人用”。
另一方面,他们可能真在下一盘大棋。
日本科技向来爱走“高门槛长周期”的路子。丰田混动,从90年代磨到现在才成全球主流。蓝光碟当年被嫌弃贵,最后还是成了高清标准。本田飞度都被笑过“买菜神车”,但你现在想买一台还得加价。无线充电公路看着像异想天开,或许就是十年后你我真用上的基础设施。
点错科技树,还是支线太多?
日本人是不是点错了科技树?我想说,他们不是点错树,而是太爱种支线了。
他们的研发路线经常“反主流”,但有时也真能走出奇迹;
他们走得慢,但未必错;
我们笑着说“你怎么又走偏了”,可能十年后就在路口发现——他走的其实是捷径。
而我们这些行业人、段子手,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边观察、一边吐槽,一边敬佩。
毕竟,在这个连新能源汽车都要“卷到地面以下”的时代,能坚持不走寻常路的人,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