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电宝安全风险事件持续发酵。从部分高校发通知提醒罗马仕充电宝存在爆炸风险,到罗马仕、安克创新两家企业发出充电宝产品召回公告,再到民航局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的充电宝,整个充电宝行业面临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持续拷问。
目前最新的事件进展是,罗马仕宣布召回三个型号的移动电源共计约49万个,安克创新(300866.SZ)发布公告,因行业通用电芯存在安全风险,主动召回七个型号超71万个产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撤销或暂停多个品牌3C认证,包括罗马仕、安克创新、绿联、倍思、安普瑞斯、小米等多个品牌。可以说,无论是企业的经济利益还是品牌形象,都遭受到显而易见的损害。
此次充电宝产业之“祸”,起于由个别电芯企业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同时,也是行业长期内卷之下,供应链挤压模式对链主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反噬。
安克创新在6月20日的召回声明中称,发现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此后,安克创新在6月25日宣布与宁德新能源(ATL)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署首批4500万片电芯采购协议。显然,安克创新是在向外界表明,此前问题是因为选择了“不靠谱”的供应商,启用新的更具实力的供应商将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充电宝行业的质量问题并非近几年才出现,业内不少人士也认为,行业的持续内卷才是引发质量问题的深层原因,供应商应对其产品负责,链主也有责任促使整个行业实现健康发展。
2017年,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6年移动电源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分析报告》,监测的102批次移动电源产品中有77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问题发现率高达75.5%。这份报告还显示,价格区间在0-150元的产品问题发现率为81.4%,151-200元的为50%,200元以上的为25%,基本符合“价高质优”的一般规律。
近期充电宝安全风险事件爆发后,不少业内人士也将其深层原因指向行业的成本内卷。
“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近期文章援引“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的观点指出,行业内卷严重,充电宝企业话语权较大,为了能够接到订单,电池供应商可能会选择采购杂质含量高、品质差的原材料,以此来控制成本,以满足合约规定的性能指标。
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也能折射出电芯及电池企业的利润日益微薄。豪鹏科技(001283.SZ)主营锂离子电芯和电池业务,主要面向消费类电子行业,从2022年到2024年,公司电池业务毛利率从21.08%降至18.23%,公司净利率从4.54%降至1.7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81天增加到104天,产业链中供应商处境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央广财经近期采访的深圳一家储能企业董事长则表示,行业内激烈的价格竞争,让部分厂商为降低成本不惜使用拆解回收电芯或质量较差的电池,产品质量自然参差不齐。成本竞争不可怕,可怕的是以质量为代价的恶性内卷。
对于充电宝行业而言,如果链主企业今后延续挤压供应商的老路,近期出现的产品安全问题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不仅会让品牌多年来积累的声誉毁于一旦,也会对整个行业再次造成严重冲击,唯有摒弃低价低质的恶性价格战,以质量、创新和品牌提升产品价值,才能步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 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