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时代,手机早已超越通讯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连接生产、消费、社交的“数字中枢”。南宁地铁、公交、车站等公共区域密集布局免费充电桩的实践,不仅是城市便民服务的创新,更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向数字时代的深刻转型,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5月31日《南国早报》)
南宁的实践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在地铁1号线民族广场站,自带多类型接口的快充设备,15分钟即可为手机补充30%电量,有效缓解了市民“电量焦虑”。这种服务的意义远超应急充电本身:在南宁东站,旅客借助免费插座完成行程规划;公交乘客利用充电口完成线上办公,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数字时代的新型公共服务图景。
从更深层次看,免费充电服务的普及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延伸。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手机成为获取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资源的关键入口。
放眼全国,更多城市正将免费充电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杭州在西湖景区、图书馆等文化地标布局智能充电柜,嵌入景区导览、城市宣传等功能;深圳推出“移动充电巴士”,在大型展会、节假日等场景灵活调配服务。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免费充电服务已从单纯的便民措施,升级为城市软实力的竞争赛道。在此过程中,南宁通过覆盖交通枢纽的“充电网络”,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矩阵,为城市提供了低成本、易复制的范本。
然而,服务升级的背后也需警惕潜在风险。当免费充电设备与扫码支付、用户信息采集深度绑定,数据隐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部分设备因过度使用出现老化、故障,也暴露出运维体系的短板。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在服务推广中,同步建立设备安全标准、数据监管机制,确保公共服务创新行稳致远。
将免费充电纳入公共服务,本质是城市治理思维从“硬件建设”向“体验营造”的跨越。未来,随着物联网、无线充电等技术的普及,公共空间或将成为持续供能的“数字驿站”。期待更多城市以南宁为镜鉴,将免费充电服务打造成数字时代的公共服务标配,让每个市民都能在便捷中感受城市发展的温度。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热线:0592-5353158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